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上海錢學森故居緊張修繕中 獲贈一批老紅木家具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6-19 23:46|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282| 評論: 0|來自: 青年報

摘要: 春暖花開的人間4月,在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華山居民區內,一位長期獨居的孤老張老太溘然長逝,留下一張沒有人知道的遺囑。與此同時,愚園路上的岐山居民區中,一群行色匆匆的人終於鬆了一口氣,簽下了一間『普通民居 ...
春暖花開的人間4月,在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華山居民區內,一位長期獨居的孤老張老太溘然長逝,留下一張沒有人知道的遺囑。與此同時,愚園路上的岐山居民區中,一群行色匆匆的人終於鬆了一口氣,簽下了一間『普通民居』的長期租賃合同。 
  遺囑欲向居委會捐贈身後留下的12件價格不菲的老家具,合同簽下的是錢學森昔日長住的老房子。這兩件事原本毫不相干,卻因為機緣巧合,更因為一個個心懷感恩、誠信的『好人』而最終走到了一起。記者日前從江蘇路街道獲悉,錢學森故居目前正在緊張修繕中,待竣工之日,張老太捐贈的老紅木家具將進駐其中,陪老房子共同譜寫一段佳話。
  本報記者 丁燁
  紅木家具捐贈
  私立『遺囑』欲捐老家具
  獨居老人遺願由外甥完成
  暑熱難擋的午後,一走進華山路復興西路區域,一大片梧桐樹蔭的絲絲涼意,沁人心脾。丁香大樓就在這一段的華山路上,儘管如今它看上去已歷經風霜,無法與附近的新建高端商品房媲美,然而,居住在這一帶的老居民都知道,它曾是上海第一高層居民樓。
  距離張公賢老太太過世已有月余。她居住的屋子,如今空空蕩蕩,唯留窗外的濃密綠影。華山居委會書記葉華告訴記者,老太今年已有91歲,丈夫早亡,膝下無子,小輩中只有一個外甥、一個侄女。今年4月中旬過世之前,張老太太已在這套房子裡住了四十多年,這期間還險些被『別人』趕出家門。
  『我們根本不知道老太會有東西捐給我們,但是看到遺囑後,我們分析可能是因為我們曾幫助過她,她一直記在心裡吧。』
  據介紹,老太太近些年來行動日益不便,腿部有潰爛,同時還有心臟病,但生性好強的她不願請人服侍,更不願住進養老院,因此一應生活起居,除了家住浦東的外甥等人前來照顧,全靠周邊鄰居與居委會幹部們。
  『我們整個小區都知道老太是孤老,那麼多年來,她已經成為「重點保護對象」。老居民們都是誰有空誰就去看望她,過年過節更加不用說了。春節時她家冰箱裡總是塞滿食物、鄰居們都會請她吃年夜飯,尤其是老太的隔壁鄰居,甚至自費在老太家裝了個電鈴,讓老太一有問題就按鈴,並且真的都是隨叫隨到的。』葉華說,近一年來,老太身體每況愈下,經常坐在馬桶上站不起來。但其身形沉重,身材肥胖,隔壁已上了年紀的鄰居吳阿姨無力再搬動她,遂常常會來求助居委會。
  『4月12日當天,他外甥突然來居委會說老太過世了,說他進門的時候發現人已經去了。』當天110、120過來,一陣忙碌。但令葉華與居委會幹部們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後,老太外甥張先生又來到居委會,這次卻拿來了一張沒有任何公章的『遺囑』,『說是要完成他姨媽的遺願,把房子裡的老家具捐贈給我們,我們一聽都覺得不可思議,這份完全沒有法律效應的「遺囑」,如果他不照做,沒有任何約束力可以強制要求他這麼做。如果張先生願意,他們家完全可以很「自然」地將這些紅木家具「繼承」下來。』
  名人故居回收
  錢學森故居用作民居
  街道動腦筋想回收保護
  正當張老太的外甥張先生在忙着處理老太的身後事時,江蘇路街道的另一路人馬卻剛剛解決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在老洋房林立的轄區內,他們在數月前開始盤算着一件大事,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件大事直到今天才有了進展。這一天,他們終於與房東簽下了永久租賃協議,將111號底樓的一間面積較大的屋子長久租賃了下來。
  『岐山村小區111號底樓以前是錢學森家的房子,文革之後就慢慢被分割開來。從開始關注,到最後租下其中的一間,過程極其不易。』江蘇路街道相關負責人徐潔告訴記者。
  事實上,愚園路1032弄岐山村小區本身就是一條名人弄堂。居住過的名人遠遠不止錢學森,還有杜重遠、施蟄存、祝希娟等,弄內環境清幽、均是清一色風格雅致的老洋房。由於地處黃金地段、且比鄰地鐵站,1032弄一直是該區域租賃市場中較受歡迎的地塊。
  自從知道錢家的房子如今一直出租着,街道便動起了腦筋想把房子『收』回來好好保護,長遠期目標則是視條件許可,將錢學森故居對公眾開放。徐潔指着葉永烈所作的【錢學森】一書中收錄的幾幅老照片,『錢先生坐着的這個位置就在窗口,這個窗戶的形狀構造跟今天的幾乎一模一樣。』同時,在另一幅1955年錢學森一家與父親錢均夫一同的合照中,人像身後的房屋構造、背景也顯然是111號底樓的房子。
  『但是要收回來問題卻很多,這種老洋房若要購買,資金量巨大,不現實,而且經過溝通,租客是長期租借在這裡的,住慣了,也並不願意離開市中心。』徐潔告訴記者,他們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在於,錢家的房子已在幾十年前被割裂開來,變成了幾家人家,同時,這幾家人家目前各有房客,『如果要統一把這幾間房子一起收回幾乎不可能,所以只能逐個擊破。』但『逐個擊破『費時漫長,且成功率未知,因此,他們只能摸着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
  家庭糾紛一度不可開交
  老太感念居委會曾出力
  如果這份突如其來的捐贈來源於感恩,那麼這份長久的感恩,還要從老太的丈夫,也就是這套房子的主人病故開始說起。老太與老先生屬於二婚,與老先生並無子女,但老先生自己卻有與前妻生的子女。當老先生過世後,老人的子女便要求入住丁香大樓的房屋中,並同時要求報進戶口,老太不允。但老先生的女兒還是帶着孩子住了進來,並要求老太幫他們燒飯打掃洗衣服。
  『當時大約是1993年,老太已經70歲了,正好我們居委會剛剛成立,工作人員就是我這個書記,還有一個主任,大事小事都要管。老太經常跑過來說她受不了了,請我們幫幫忙。』葉華回憶,當時自己剛接手居委會工作,老太的家庭糾紛幾乎算是居委會甫成立時最大的事情,兩個居委幹部都十分重視,並且制定了詳細的『分工合作』計劃:『我專門出面與老先生的子女打交道,居委主任負責請律師、上法院、打官司。這件事我們全程陪同、全程參與,一直到官司結束,事情解決。』
  老居民們也告訴記者,二十年前的這件家庭糾紛鬧得沸沸揚揚,早年居住在小區的老居民們都知道張老師家『子女天天來搞』,『居委會去開了好幾次協調會,但都沒有大用,最後還是上了法院。』
  這套房產當時尚屬於集體資產,是國家分配給老先生的,『房子談不上產權的,所以當時老人的子女只是要求報進戶口,要居住權,甚至還說要叫老太走人。最後只能到長寧法院打官司。』葉華說,官司勝訴後,老人開心極了。待老先生的女兒搬出去,她的生活恢復了平靜。『可能就是因為這件事,她很感激我們。因為那個時候對她來說,這件事很嚴重很麻煩,但她又無可奈何。』
  葉華給記者看了一張『清單』,是張公賢老太太親筆手書的一張普通A4紙,老太字跡頗有名家風範、筆力遒勁。『清單』抬頭開宗明義,『張公賢贈送給華山居委和江蘇街道老人福利事業(均分)』,下面則羅列着一連串的家具名錄,一共12件價格不菲的老家具,其中包括了如今市面上已很罕見的老紅木八仙桌與老紅木雙人床。
  『街道的城管隊員上門去搬家具的時候,連聲讚嘆「好東西,好東西」,幾個男隊員都搬不動那張八仙桌。』葉華說。
  街道給補償居民懂體諒
  老宅送走住戶等待『重生』
  據介紹,錢學森故居現在大體被分割成3間房屋,其中兩間面積較小,一間由上海本地人租住,當中一間由一家外地來滬居民租住,面積較大的一間被另一本地居民使用。由於老洋房已近百歲『高齡『,當年錢家的家具擺設早已難覓痕跡,老照片中的圖像也不甚清晰,只有那扇格子窗屹立不倒,成為最後的『標誌』。
  『居民日常使用對這種老房子破壞是很大的,如果不予以保護,那麼歷史留下的那一點點意義都將沒有了,裡面的文化內涵將消失殆盡。』江蘇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談及老房子的保護十分感慨,這也是他們盡力去想辦法的原因。
  『住那間大間的居民其實人很好,但是人家畢竟在這裡住了很多年,總是不願意搬。『為此,街道的工作人員上門多次,並拿出了『補償』方案,用略高於市場的價格補貼租客,去別處租房。
  『一開始,他很猶豫,但經過我們反覆做工作,他覺得確實應該成全我們保護老洋房的行動,終於在4月份的時候決定另找住處。之後,我們就與房東簽下了長期租賃協議,將這間面積較大的房間先行租下,另兩間小間再慢慢做工作。』
  徐潔告訴記者,房子租下之後,他們卻有些犯愁。因為租客搬離之時,將房內的所有家具、擺設全部帶走了,只留下一間空居室。老房子儘管破舊,卻自有一番風格,一旦內部修繕完畢,究竟要放置什麼樣的家具卻成為問題。有人說最好要看得出滄桑的老紅木家具,有人說最好請專人設計復古的式樣,還有人說最好再查找老照片資料結合老鄰居口述,設法尋找恢復『原貌』的可能……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讓這間好不容易談判來的房子煥發生機,為今後的開放做準備。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當我們犯愁房子的裝修、家具之時,華山居委會來電話說一個孤老捐了一批老紅木家具,事情竟然水到渠成了!』徐潔說,所有為故居修繕事宜忙碌不堪的工作人員都長舒一口氣,『真的,誰也想不到竟然會有那麼天衣無縫的巧合。』
  】實地探訪
  讓出的房間捐出的家具各就各位
  周末的上午,愚園路1032弄內寧靜悠閒。幾位居民坐在自家門口聊着天,在公共的廚衛空間中,主婦們在忙碌着洗洗燒燒。在弄堂的公告欄中,來人很容易便能看見櫥窗里羅列着的曾居住在這裡的名人們。
  111號恰位於岐山居委會的對面,一扇黑色的鐵門常年封閉。走進公共廚衛房間,一位居住在樓上的王阿姨正在洗着小黃魚。說起來意,王阿姨絲毫不感到奇怪,並告訴記者,已經有許多人來調查過錢學森故居了,『房子就在裡面。『經過王阿姨的指點,穿過狹小的公共廚衛空間,穿過陰暗潮濕的過道,這間毫不起眼的舊居呈現在眼前――
  大門緊閉,木框的紗門上滿是斑駁的油漆,在房門上,還貼着『五好家庭『的小貼紙。只有那一望便知的格子窗戶,與老照片中的樣子毫無差別。
  『今天沒人,平時裝修很吵的。『王阿姨對『錢家的房子『十分熟悉,向記者介紹起它的前世今生,原來王阿姨是自小就居住在岐山村的老居民。『我6歲的時候,錢學森的父親還住在這裡,老先生人非常好,我們都叫他老公公,叫錢的姐姐好蕁5筆保底樓全是錢家的,後來才慢慢分掉了。『
  透過玻璃窗戶,來人很容易看清房間的內部情況。一把施工木梯倚在牆邊,房中堆滿工具,但房間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方形,毫無特別之處。看得出,房子已非常老舊,無論是褪色的漆門,還是布滿灰塵的門框,都在宣告着它的年齡。
  記者叩開了隔壁小間租客的大門,一位外地來滬的賈姓女士自稱一家人在這裡已居住了兩三年了,因為『小孩在附近讀書『,對於錢學森故居,她表示『什麼都不知道『。
  徐潔告訴記者,由於房屋本身十分陳舊、加之當中還隔了個黃梅天,所以故居的修繕工作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目前紅木家具暫時寄放在江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之中。『我們已將家具轉贈給故居,只等修繕結束後,就可以進來。』
  記者在活動中心的一間儲物間中看到了碩大的八仙桌、雙人床、花架等一干老家具,八仙桌上雕花精美、式樣高貴典雅,由於年代頗久,桌面磨損痕跡明顯。而巨大的老紅木床架則斜靠在牆壁上,花紋別致,結實厚重。『我們看到過的人都覺得,這些家具放到老房子裡,絕對可以。『徐潔說。
  】捐者說
  『我不是思想境界高,我是心態平。』
  在促成這件『天作之合『的捐贈事件中,有一個人物至關重要,那就是張老太太的外甥張先生。這位低調的、完全可以不將『遺囑』拿出來的張先生不願透露具體名字,在記者追問下,只淡淡地說,『尊重老人家的遺願是應該的。』
  張先生告訴記者,姨媽過世前的一段日子,因為腿部潰爛情況比較嚴重,他每隔一天就要從浦東趕到華山路為老人換藥。當天,他是照例去換藥的,一進門卻發現老人已經坐在馬桶上過世了。『我完全沒有思想準備,雖然知道她有心臟病,腿腳也不好,但沒想到當天會走掉。那一天,我還想看看情況,幫她弄一個舒服點的坐便器,可以不用總是麻煩鄰居。』
  忙碌了好幾天,張先生才有時間整理遺物,遂發現了這張『遺囑』。『其實就是一張單子,也沒經過公證,也沒什麼簽名、公章。『張先生說,姨媽近幾年有時會向他們提起,身後的遺物怎麼安排,但都是『口頭上的』,『比如這幅畫給誰,那幅字給誰,也曾經說過紅木家具給居委會,因為居委會幫過她大忙。』
  『我們都是受過教育的人,談不上什麼思想境界高,只是心態比較平。姨媽過世後,我們也分到一點東西,不貪更多。而且,這是老人的遺願,她吩咐的事情一定要辦到的。』
  】記者手記
  好人
  一個都不能少
  這件不大不小的『巧合』線索,來自於偶然的一次聊天。但恰恰是這充滿戲劇性的種種『偶然』,卻讓我立刻有了詳細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衝動。在數周的採訪中,最大的感嘆來自於這一路事件中『正能量『的傳遞,用居委會書記的話來說,『一路遇到的都是好人,缺一個事都辦不成!』
  且讓我們看看這些『好人』:懂得感恩的張老太、誠信無私的張先生、懂得體諒的租客、想盡辦法欲保護老房子的有關部門……這一連串的事件若按照尋常劇情的發展,會充滿利益紛爭、冷漠自私,然而在這裡,它卻恰恰相反。街道的負責人很感慨,一再重複着一句話:『還是好人多。』
  大千世界,也許原本就由如此多的『偶然』組成。兩件原本毫不相干的獨立事件因為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而最終匯聚到一起,這是所有的『偶然『變成『必然『中,最令人動容的地方。
  我想象着在一個陽光晴好的午後,再次來到幽靜的老房子,窗外的光線會如何透過復古雅致的格子窗照在潔白的牆壁上。那些充滿溫情的家具,帶着一位老人最後的願望,將陪伴這座百年老宅走過更久遠的歲月。
  】鏈接
  恢復歷史原貌
  只能盡力而為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有市民提出,如今這數件老紅木家具進入錢宅是大大的好事,但是房屋未來若真的開放,『外來』的家具、飾品裝點在故居之中,是否會不利於故居展現當年原貌?
  對此,江蘇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現有的錢宅資料、老照片,已很難體現該房間當年家具放置的具體情形,同時,當年的大套間在經年作為名居的使用中,已基本失去了原有的結構,被分割成好幾間,原貌複製有所困難。『我們從錢學森堂弟有限的口述回憶中,挑選了被捐贈家具中的幾樣對居室進行裝點,力求儘可能去恢復那個年代原汁原味的風貌,畢竟該故居中的門和窗還是從那個年代一路走過來的原物。』
來源: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