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觉的资源性特征通常被定位于传统文化的寻根性上。事实上,这种定位往往忽视了文化自觉对于社会动力的资源性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文化自觉的探究中对文化传承主体的社会特征认识不足。80后文化资源价值量的构成特色,充分体现出现代...
【摘要】文化自觉的资源性特征通常被定位于传统文化的寻根性上。事实上,这种定位往往忽视了文化自觉对于社会动力的资源性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文化自觉的探究中对文化传承主体的社会特征认识不足。80后文化资源价值量的构成特色,充分体现出现代文化的传承精神,这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情趣所在。 【关键词】和谐文化 80后 文化自觉 文化资源 引 言 “建构文化理论和进行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一种‘感觉结构’(威廉斯语),这种‘感觉结构’(或‘情感结构’)就是指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它往往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化和媒体市场化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80后发育成长的时期,大众文化的资源性特征,是这一群体文化认知意识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 “人能确认‘我是谁’的自我认同,对人之为人是如此重要,被视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甚至可以把人定义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实体。”②80后“自我意识”的成长,正值现代社会发展走向数字化时代,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表现于文化价值的人化取向上。 六种现象的分析 现象一分析――正确认识外来文化的资源催生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生活消费方式使中国人感到异常震撼,诸如喇叭裤、牛仔服、收录机、电视机……,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物质消费的追求。谈起动画片,人们可能都会想起《大闹天空》、《三个和尚》,等等。的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言、传说故事资源确实很丰富,甚至可以用“寓言文学”这样的学术视角来解析中国从古至今的寓言成就。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八十年代的传承中,遇到了技术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寓言故事的创作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审美方式,并且使美的享受从单一的、平面化的接受视角向多维方向发展。出现这样的文化消费转向,其原因很简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机已不再是高档消费的奢侈品,而是走向了平民化。电视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20世纪70~80年初期的广播娱乐为电视娱乐所取代。“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就是借助电视机这一载体,满足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舶来的“漫画”取代了土产的“小人书”,并且成为这一时期孩子们“寄托梦想的东西。”这一现象,说明了“科学与社会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互动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③这时,“社会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的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来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及产量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美国、日本的动画片以其技术资源上的优势,从审美情趣方面,开启了80后好奇的审美心理。但是,伴随着文化产品的输入,西方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涌入中国,而在这时,传统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功能尚不健全,这种具有启蒙功能的外来文化对中国的青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80后身上表现出的 “躁动症”与功利主义有着直接关系。而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中,由于国产的文化产品缺失生活化的情趣调适和现代技术支撑,便逐渐失去了市场。 现象二分析――感性意识觉醒的文化自觉功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告别了物质匮乏的票证供给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渐渐从宗法伦理的笼罩下突围出去,向着独立的精神享受而自由发展。” 随着觉醒时代的到来,大众的感性认识在社会审美层面上觉醒了。虽然这仅是直觉现象的反映,但这种低层次意识的出现,说明了人性中文化自觉的本能被激活了,这种本能必然会在“思维”意识的驱动下,通过一定的表现载体作用于社会。文艺现象时常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往往会开启时代风气之先,在网络和电视文化尚未实现大众化之前,“第七艺术”在艺术种类中最具魅力。产生于1895年的电影发展到20世纪,它的美学特性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 来源:人民论坛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