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故宮首邀非遺傳人進『宮』修寶 百萬件文物需保養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6-27 17:47|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321| 評論: 0|來自: 新京報

摘要: 昨日,故宮,嘉賓正在看有待修復的院藏文物。當日,『平安故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項目啟動。新京報記者 浦峰攝       面對近百萬件需要修復保養的文物,故宮博物院邀請來自緙絲、琺瑯等領域的非遺傳 ...
昨日,故宮,嘉賓正在看有待修復的院藏文物。當日,『平安故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項目啟動。新京報記者 浦峰攝 
     面對近百萬件需要修復保養的文物,故宮博物院邀請來自緙絲、琺瑯等領域的非遺傳人和專家將進『宮』協助修繕文物。
    昨天,故宮博物院與東城區政府正式啟動『平安故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項目。首批文物修復保養工作將長達半年。
    故宮百萬件文物需要修護保養
    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去年8月16日,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故宮』工程向國務院申報立項,該院通過調研發現,在故宮幾十座庫房裡還有數以百萬計的文物需要修復、保養,甚至有些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蝕、開裂、破損等自然損壞現象。
    『當時也是把這個列為「平安故宮」工程,但心裡最沒底的是人才問題。』單霽翔說,雖然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力量強大的文保科技部門,有80位專家,但面對這樣龐雜的待修文物來說,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搶救性的保護修復。據他介紹,僅要修復的戲裝,故宮就有9640件、盔頭1800多件、燈具1448盞,車馬轎輿300件左右。
    故宮院長進企業考察修復人才
    在東城區科委的『牽線搭橋』下,單霽翔對北京劇裝廠、北京琺瑯廠、北京金漆鑲嵌廠、北京龍順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北京同興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北京宮燈廠等六家工藝美術企業進行了考察,見到了柏德元、鍾連盛、種桂友、孫穎、馬元良等國家級、市級非遺傳承人。
    今年1月16日,故宮博物院與東城區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啟動了對院藏文物進行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工程。
    首批對七個類別文物進行修復
    據單霽翔介紹,故宮開設了8個修復工作室,其中6個設在故宮慈寧宮裡,另外兩個設在文保科技部里。單霽翔表示,首批修復工作大約需半年左右時間,這半年時間裡也屬於磨合和摸索階段,等一切成熟後將啟動對珍貴文物的修復工作。
    據介紹,首批修復的文物包括木器家具、宮廷燈具、車馬轎輿、中和韶樂、佩刀佩劍、盔頭、緙絲掛屏等七個類別的文物。單霽翔表示,首批修復保養的文物不是一級品、二級品等上等級的文物,等以後技藝磨合成熟後,會慢慢進行修復。
    47位修復專家包括多位非遺傳承人
    據介紹,入選首批的專家和非遺傳承人包括劇裝戲劇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穎、宮燈技藝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翟玉良、緙絲織造技藝蘇州市代表性傳承人王建江等。這些非遺傳承人跟其他專家等47人將先接受為期一周的培訓。
    單霽翔表示,此次,故宮博物院與東城區人民政府『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合作項目的啟動和實施,是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在用人機制方面的一次積極探索。經過安全培訓,並在實際修復保護工作中,確有一技之長,能很好地完成某一方面修復任務的人員,將被故宮博物院納入專業人才數據資料庫,長期作為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保護的重要力量。
    ■ 釋疑
    1 大量『生人』進宮如何保護好文物?
    先全天候安全培訓一周
    單霽翔:在合作項目啟動之時,安全培訓率先開始,用一周時間,由故宮博物院的4位處長、3位科長擔任教員,就文物保護法、故宮博物院防火安全、內保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復安全進行全天候安全培訓,此種情況在其他合作項目啟動之時並不多見。這是因為搶救性地修復保護好珍貴文物固然重要,但安全工作更為重要,安全是項目實施的前提、是保障。面對歷經百年、數百年留存下來的文物,無論是哪一個等級,都十分珍貴,我們必須心存敬畏、認認真真地對待。
    2 修復工作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
    今冬修復將增至10門類
    單霽翔:這個工作將持續、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今天只是一個小規模啟動,先修復7個門類,將來可能會擴大到幾十個門類,今年冬天我們將移至西域河文保科技平台,在那兒修復門類將增到10個。兩三年後,國家批准的『平安工程』里有20000平方米的文保科技用房,這是世界上最大文保科技用房,其中15000平米用於室內進行各個門類文物保護修復,包括承擔國內各博物館的需求。5000平米用於觀眾參觀文物修復過程。
    3 文物修復的過程有何特殊性?
    每修一件都有修繕報告
    單霽翔:對於國家非物質遺產不斷向前推進,非遺傳承人數量不斷增加,我們會嚴格審查他們的資質,同時對他們在修復過程中的科學性不斷提升,不是簡單地把文物修好就行了,而是對文物的病害要進行勘察,要針對病害寫出報告。每修一件文物要有修繕報告,讓後人知道他們用的是什麼材料,用什麼技術把這件東西修復好的。這是一個科學的、帶研究性質的保護過程。
    ■ 對話
    對話人:緙絲織造技藝蘇州市代表性傳承人 王建江
    修複比複製還要難
    新京報:你是第一次進入故宮進行修復工作嗎?故宮是怎麼找到你的?
    王建江:對。因為我們為首都博物館複製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文物,比如乾隆的龍袍等,前兩年故宮就派人到我們那兒學習緙絲等技藝。
    新京報:這次修復工作中你認為難在哪兒?
    王建江:修複比複製還要難,因為有的地方經過幾百年或者更長時間風化,非常脆弱,不能碰觸。
    新京報:此次修復中,你大概涉及多少件物品?
    王建江:明天才能去現場看,看了之後與故宮博物院敲定修複方案。得看這些文物破損到什麼程度,然後有針對性地修復。
    本組稿件采寫/新京報記者 杜丁
來源:新京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