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結構變化、戰亂及年代久遠等因素影響,世界上現存最高、最古老的純木建築結構的古塔――應縣木塔出現了嚴重險情,塔身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扭曲,且日漸加劇。雖然自1989年起,我國就開始研究應縣木塔的保護工作,但因種種原因,直到今日,木塔大修工程仍未啟動。現在,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應縣木塔正在申遺。
現狀 900多年屹立不倒 現只開放一層參觀 應縣文物局局長趙暢介紹,自1056年建成以來,歷經900多年風雨的應縣木塔有五個明層、四個暗層總共九層,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爲木材,沒用一根鐵釘,數以萬計的構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被稱爲『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 除了歷史久遠,應縣木塔最吸引人的是屹立近千年而不倒。據記載,元代大地震時曾連震7日,塔房房舍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巋然不動。而且應縣也經過多次戰火洗禮,尤其在上世紀30年代軍閥混戰時,200多發子彈和1發炮彈曾打入木塔。 如今走進應縣縣城,木塔是這裡唯一的地標,也是眾人謀生計的依靠。依託木塔景區,應縣政府開發了一條遼代商業街,直通木塔景區。商業街有商鋪約200多家,賣著和國內任何一處景區都一樣的紀念品。『應縣木塔的紀念品最好賣,因爲來旅遊的人都上不去。』在當地做生意的應縣人王繼旋說,60元的門票只能在應縣木塔的一層轉轉,上面幾層不讓上去,『怕被人踩塌了。』 這一點也在趙暢那裡得到了證實。從2003年開始,山西省文物局曾兩次下文不准遊人攀登應縣木塔,僅開放到二層,每次僅允許20人進塔參觀,『這兩年爲了保護木塔,把二層關閉了,遊客只能進到一層參觀。』 木塔在應縣站了900多年,應縣祖輩們幾乎沒人擔心過木塔會倒,『如今我們該操心操心了。』王繼旋說。 傷情 木塔『骨病』嚴重 二層局部傾斜嚴重 原應縣木塔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江站在木塔前卻一點歡樂的心情也沒有,『應縣木塔已經漸入老年,它「骨病」嚴重。木塔的情形一年比一年糟糕,肉眼都能看得清楚。塔身除了扭曲變形,還有幾百處殘損的地方需要加固。』除了塔身變形,木塔的第二層也面臨坍塌的危險,『目前木塔的下層殘損程度比上層嚴重,例如木塔的第二層是主要荷重部分,但這一層結構變形、構件殘損最嚴重;二層的平座部分柱子有32根,重度殘損的達30根,中度殘損的2根。正因如此,近些年來,木塔二層以上不再向遊客開放。』 不久前,古建築愛好者唐大華曾有幸上到木塔第二層親自觀察了木塔受損情況,『木塔西南側面的柱子內傾嚴重,我當時拿了一把傘作爲地面垂直參考物,柱子內傾了大概有20多厘米,站在二層明顯能看到它是歪的,雖然裡面用木三角加固,可這只是臨時的辦法,並不能阻止傾斜的趨勢。』 2011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曾受應縣政府委託,對木塔進行了全方位的監測和測繪,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應縣木塔結構傾斜和扭轉是其整體結構當前最爲嚴重的安全隱患,其中以二層明層局部傾斜程度尤甚,傾斜柱最大傾角已達11.3°之多(義大利比薩斜塔的傾斜角度大約爲5°)。 『如果不趕緊進行大修,過兩年木塔就可能倒掉。』唐大華說。 爭議 當地文物工作者擔心修繕阻礙『申遺』 應縣木塔維修看不到進展,但其申遺工作則越來越熱。目前,應縣木塔申遺文本已編制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今年5月發布的【山西省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應縣木塔『申遺』更是工作重點。 據了解,申遺的認定標準中,『原真性』非常重要。當地文物工作者擔心,萬一修繕留下遺憾,世遺專家組將對木塔提出質疑。 同時,中國古代高超的造塔工藝給如今的維修帶來具大挑戰。木塔採用的是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爲內槽和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構成平座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亦靠各種木料縱橫連接,這就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成爲木塔堅固之本。同時,塔內上下層的連接採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將上層柱的底部十字開口,插在下層柱上的斗拱之間,而且上層柱向內退進半個柱徑,從而造成逐層內收的效果,工藝非常繁複。 『我也贊成申遺,但這和修繕並不衝突,只要採取抬升修繕的方式不會破壞木塔的結構和構件。』主持修繕過晉祠、南禪寺、崇福寺等多處古建築的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說,他當年負責修繕的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是從原址拆遷後重建而成的,『建成後,聯合國專家來參觀時曾認爲重建後的永樂宮並不影響申遺,這是因爲我們是一個房頂一堵牆一塊磚原封不動搬過來重建的。』 『我的主張是儘量不更換構件,每次修繕這些構件保有率都必須在90%-95%以上,把它們換下一半或者2/3,這還是不是文物?』柴澤俊說,文物修繕要建立在認真勘察研究的基礎之上,搞出設計方案出來,認真研究審批後才開始修繕。前期工作一定要花上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準備,這不是招幾個標,弄幾個古建隊,掙幾個錢就能解決的。我們需要有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認真花幾年工夫把建築修好。不能把古建築看做粗糙的東西,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文物,比一兩百年的清朝的畫貴重得多,壞一處就少一處,全國就這麼一點,應該全力地來保護。 對於應縣木塔,柴則俊說,我今年已經79歲了,剩下的時間我會把應縣木塔的問題都寫在書里,讓後人真正懂得怎麼來修。 記者 劉超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每日新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