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雷人"公共藝術作品頻現 專家:缺乏思想深度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7-19 19:35|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426|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摘要: 伴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公共藝術在中國逐漸興起。近年來,公共藝術越來越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又以非議為多。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公共藝術除了本身的藝術性,其附帶的公共利益不斷將作品的決策者、創作者推送在公眾視 ...
伴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公共藝術在中國逐漸興起。近年來,公共藝術越來越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又以非議為多。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公共藝術除了本身的藝術性,其附帶的公共利益不斷將作品的決策者、創作者推送在公眾視野之中。在近日舉行的『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論壇』上,相關人士共同探討了當下中國公共藝術的若干問題。 
  『今天的公共藝術越來越不局限於審美範疇,而是作為一種當代文化現象代表了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公眾之間的一種新的取向。它不僅塑造了城市的視覺形象和文化品質,更體現了城市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競爭力,成為推動城市健康協調發展的積極因素,承擔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責任。』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在論壇上透露,文化部計劃於2014年舉辦『首屆全國公共藝術大展』。
  逃不掉『拆』的命運
  近些年,一些『雷人』公共藝術作品頻頻出現,引發大量討論,卻總是擺脫不了『拆』的命運。
  新疆烏魯木齊的『飛天女神』雕塑,高約18米,重40多噸,造價不詳。網友稱其體量巨大,醜陋嚇人,旋即被拆除。
  四川省安岳縣『檸檬仙女』現身街頭,網友稱其『高仿烏魯木齊飛天女神』,是『魔女』。該雕塑頭部尚未安裝即拆除。
  不久前,河南偃師龍華歡樂園驚現『大背頭彌勒佛』。該雕塑手裏拿着一串佛珠,卻梳着大背頭。園方起初回應,『塑像以遊樂園創始人為原型創作』,數日後又用帆布蓋住了塑像,並對產生的不良影響表示歉意,『蒙羞退場』。
  此後,鄭州一尊投資約1.2億元、高達27米的宋慶齡塑像也備受非議。如今,這項工程尚未完工就已被拆除。
  這樣的公共藝術事件接二連三地出現,不斷挑戰公眾的承受力。問題在於,公共藝術應該符合哪些標準?項目由誰來決策?
  『我個人認為,公共藝術在中國不是美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表示,『在國外30多萬美元的立項說沒就沒了,是要追究責任的。中國有些領導把公共空間看作自己家客廳,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這是中國公共藝術面臨的最大困惑。』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昌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中國公共藝術最根本問題還是領導個人在拍板。領導、老闆們喜歡的,公眾未必喜歡,結果往往就是拆。如何把城市中的公共藝術建設好,是一個體制、機制問題。
  缺乏與城市文化的契合
  城市公共藝術這個概念的提出,至今只有40餘年歷史;而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也是近20年的事。回顧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殷雙喜把其分為紀念型、審美型和功能型3種。新中國成立以後,紀念碑是政府投資的主要方向;西方公共藝術的顯著趨勢是,越來越傾向於藝術審美、生活功能。
  『許多公共藝術有似曾相識的形式套路,缺乏與地方文化和環境的對話,缺乏思想深度和創造性。它們充斥在我們的城市空間。可以說是缺乏藝術性和社會性,這是目前公共藝術領域存在的普遍問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翁劍青認為,公共藝術外在形式的審美價值以及對於所在空間環境的美化和裝扮,遠遠不是它最重要的文化屬性,也不是它最重要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核心。公共藝術的文化要義和社會職責,是反映和激勵社會公眾的思想、情感和訴求的自由表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杜大愷對愛爾蘭都柏林城中心的『光之紀念碑』印象深刻。『這個錐體契合了整個愛爾蘭人的期待、希望和理想。』杜大愷認為,一定要尊重公共藝術的生態性、生長性;也就是說,不要讓某件作品『放在這個城市也合適、那個城市也合適』,要從一個城市特殊的、所能預見的機遇出發去考慮作品創作。
  尋找內在的呼應
  如今,中國的公共藝術創作者一方面反思自身,一方面放眼國際,尋求成功經驗的借鑑。
  華盛頓公共藝術所體現的包容性,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鄒文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記憶。華盛頓的一個博物館中,有一件展品就是一段公路,公路上有真正的車、警察以及其他交通設施。在工業文明進程中產生的城市細節被保留下來,形成一種具有現代感的城市審美。華盛頓在200年前規劃的原有格局中搞建設,使城市更加精細化。『我們在建設城市的時候也要重視微觀,重視精緻,否則,只會不斷地去建大雕塑。』鄒文強調,要利用細節去表現地域的專屬性和個性面貌,這樣能解決『千城一面』的問題。
  『在德國,公共藝術其實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交接點,這一點我相信對於中國也有一些啟發意義。』柏林自由大學西本哈爾教授在發言中說。
  但是,照搬西方的公共藝術,顯然是沒有可持續性的。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中國不能永遠走別人走過的路,中國的公共藝術應該與中國的城市建設找到內在的呼應。這種呼應是美術建設的呼應,也是共建、共生、共享的呼應。(賴睿)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