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尺子,徒手绘制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徐健国耗时14年。(徐健国《申城新瑞图卷》水墨本局部) 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创作了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图卷》,画作尺寸跟《清明上河图》相近,不同的是只见建筑不见人物――与北宋相比,如今一个城市的面貌更多取决于建筑,而不是市民。即使只画建筑,徐健国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 2011年11月,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来到广州。 此前他为家乡上海创作的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图卷》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声名鹊起――被评论界和媒体拿来作比的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之后有地方政府开价请徐健国绘制类似的“城市宣传画”,被他婉拒。“投入不进去。”徐健国形容自己创作城市山水画是一场“恋爱”,“不喜欢怎么谈恋爱?” 广州的朋友约徐健国饮早茶。这是当地人习惯的一种社交方式。约在清晨六点半,徐健国起个大早,提早五分钟到达酒楼。只见一片漆黑,他很纳闷,“是不是关门了?” 正待要离开时,灯突然全部亮了。让他惊讶的是,大堂里乌压压坐满了人。“那些人静静地在等待一个时刻一样。” 徐健国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所见的灯亮后的那一幕:有人在看报纸、等朋友,有人在聊天,态度悠闲,声音也越来越吵……“这真的是生活。” 2012年4月底,由10幅28厘米直径的团扇组成的《羊城赋图》在“当代艺术的超越: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四十年艺术求索”展览上正式亮相。 还是五分钟 五分钟的等待,身处明与暗的交界――对徐健国来说,这样的情境并不陌生。 五十年前,上海画家叶之浩收十岁的徐健国为徒。第一堂课约在正午十二点,那天徐健国也提早了五分钟到。敲叶家的窗户,没人应答,只好在日光下坐着等。 “你早到五分钟,就从我的生命当中拿掉五分钟;你晚到五分钟,还是从我的生命拿掉五分钟――以后要准时。”这是叶之浩不开门的理由。 “哪有那么严重?那时候觉得时间好像用不完。”徐健国当时很不理解。 十二点整,门开了。徐健国从1961年明晃晃的社会主义新世界里,一头闯进古意幽远的传统山水画中。 后世的美术爱好者恐怕再难有这样的教育:免费的私塾式教育,每堂课一站就是三小时,从一草一石画到青绿山水,还要帮老先生研墨、晒书……三年下来,徐健国练就“童子功”。直到有一天,老先生说:“好了,现在我没什么东西教你了,我们做朋友吧。”后来,徐健国在英国看到一些老绅士,就忆起叶之浩:“这样的中国人,现在已经没有了。” 至今留存在徐健国身上的,还有这种传统文人式的不徐不疾,温文有礼。 “文革”开始后,徐健国先去崇明长征农场插队五年,197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 “那个时候大家都到马路上去造反。”徐健国却跑去空荡荡的上海历史博物馆,逛累了在窗台旁歇一会――这也是庸常世界与艺术殿堂的一道界线――窗外是光明大道,窗内则是满室暗尘,“楼是朝西的,在夕阳下,那些青铜器古物闪闪发光。” 徐健国选择投身后一个世界。毕业后,在上海歌剧院担任了八年布景师。1984年获得奖学金赴美求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画家。 “原来中国人这么读书” “如果没有到美国,我永远画不出《申城新瑞图卷》,我知道的――我没有看清楚自己是谁。”徐健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与当时中国旅美艺术家喜欢扎堆的风气不同,他选择离群索居,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到纽约的第二年,被一家画廊看中,成为最早的华裔签约画家之一。同期崭露头角的还有陈逸飞。 那时附近的华人邻居李安赋闲在家,抱着小孩,买菜做饭。“我运气比较好。”很快徐健国就与妻女在美国团聚。 关于徐健国那些西洋画作品的特点,流传着一些说法。比如他把宣纸蒙在画布上作画,颜料有“中西合璧”的独家配方等等。徐健国表示:“蒙上是出不来效果的,很多人做过这个试验,一冷一缩以后会出问题。”不过,他确实要去跟颜料厂的老板谈判,“我的订货只有一点点。” “其实,我一直在研究我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一块――艺术基因。”徐健国更在意的,不只是绘画技法和材料上的探索,而是“找自己”。 以人为镜。在纽约巴德学院就读时,他习惯把书按扇面形摆在工作室地上,躺在地上看,困了就睡,醒来继续。靠身体的挪动,一本本看过去。别人惊叹:原来中国人这么读书。班上25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像一个国际大卖场”:有的对形体方块和硬边艺术感兴趣,有的可以用彩色铅笔重复一个动作填满画纸,有的用手术刀、马桶塞进行创作……“对于习惯用笔墨渲染的中国人来说,非常惊讶。”徐健国说,只有生吃过奶酪,拿啤酒当饮料,才会更了解中国菜的做法和味道。 艺术品是另一种镜鉴。1987年,徐健国开始接触收藏。一个唐代的老子铜像,一个非洲女孩的头像,放到一起看:“女孩子用非常单纯的眼睛看待世界,老子非常沉静、有智慧,一对比很有意思。”再比如,他买到的南宋宫廷画与印度宫廷画,材料相近,都有线条,“对线条的运用、理念是怎么样?马上就比较出来。” 后来徐健国耗时六年为纽约的朋友设计监制私家园林。作为这个三维立体空间的总设计师,他带领一群外国人和福建泥瓦匠植树造园,协调东西建筑如何相处:西方“大就是大,给你力量”,中国移步造景,曲径通幽。 “必须是――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在美国所受的当代艺术教育让徐健国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要表现和发挥的,应当是根上的东西。” 徐健国想把一些被忽略掉的东西捡回来。中国画,他十岁就开始研习的这一绘画方式,重又出现在他的艺术之路上。 来源:南方周末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