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華裔畫家參照【清明上河圖】作相近尺寸城市山水(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5-14 22:05| 發佈者: 沙坡| 查看: 1529| 評論: 0|來自: 南方周末

摘要: 沒用尺子,徒手繪製現代版【清明上河圖】,徐健國耗時14年。(徐健國【申城新瑞圖卷】水墨本局部)        美籍華裔畫家徐健國以【清明上河圖】為參照,創作了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圖卷】,畫作尺寸跟【清明 ...
沒用尺子,徒手繪製現代版【清明上河圖】,徐健國耗時14年。(徐健國【申城新瑞圖卷】水墨本局部) 


      美籍華裔畫家徐健國以【清明上河圖】為參照,創作了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圖卷】,畫作尺寸跟【清明上河圖】相近,不同的是只見建築不見人物――與北宋相比,如今一個城市的面貌更多取決於建築,而不是市民。即使只畫建築,徐健國還是會遇到一些麻煩……
      2011年11月,美籍華裔畫家徐健國來到廣州。
此前他為家鄉上海創作的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圖卷】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聲名鵲起――被評論界和媒體拿來作比的是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之後有地方政府開價請徐健國繪製類似的『城市宣傳畫』,被他婉拒。『投入不進去。』徐健國形容自己創作城市山水畫是一場『戀愛』,『不喜歡怎麼談戀愛?』
      廣州的朋友約徐健國飲早茶。這是當地人習慣的一種社交方式。約在清晨六點半,徐健國起個大早,提早五分鐘到達酒樓。只見一片漆黑,他很納悶,『是不是關門了?』
      正待要離開時,燈突然全部亮了。讓他驚訝的是,大堂裏烏壓壓坐滿了人。『那些人靜靜地在等待一個時刻一樣。』
      徐健國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所見的燈亮後的那一幕:有人在看報紙、等朋友,有人在聊天,態度悠閒,聲音也越來越吵……『這真的是生活。』
      2012年4月底,由10幅28厘米直徑的團扇組成的【羊城賦圖】在『當代藝術的超越:美籍華裔畫家徐健國四十年藝術求索』展覽上正式亮相。


       還是五分鐘

 
      五分鐘的等待,身處明與暗的交界――對徐健國來說,這樣的情境並不陌生。
五十年前,上海畫家葉之浩收十歲的徐健國為徒。第一堂課約在正午十二點,那天徐健國也提早了五分鐘到。敲葉家的窗戶,沒人應答,只好在日光下坐着等。
      『你早到五分鐘,就從我的生命當中拿掉五分鐘;你晚到五分鐘,還是從我的生命拿掉五分鐘――以後要準時。』這是葉之浩不開門的理由。
      『哪有那麼嚴重?那時候覺得時間好像用不完。』徐健國當時很不理解。
       十二點整,門開了。徐健國從1961年明晃晃的社會主義新世界裏,一頭闖進古意幽遠的傳統山水畫中。
      後世的美術愛好者恐怕再難有這樣的教育:免費的私塾式教育,每堂課一站就是三小時,從一草一石畫到青綠山水,還要幫老先生研墨、曬書……三年下來,徐健國練就『童子功』。直到有一天,老先生說:『好了,現在我沒什麼東西教你了,我們做朋友吧。』後來,徐健國在英國看到一些老紳士,就憶起葉之浩:『這樣的中國人,現在已經沒有了。』
      至今留存在徐健國身上的,還有這種傳統文人式的不徐不疾,溫文有禮。
     『文革』開始後,徐健國先去崇明長征農場插隊五年,197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
     『那個時候大家都到馬路上去造反。』徐健國卻跑去空蕩蕩的上海歷史博物館,逛累了在窗台旁歇一會――這也是庸常世界與藝術殿堂的一道界線――窗外是光明大道,窗內則是滿室暗塵,『樓是朝西的,在夕陽下,那些青銅器古物閃閃發光。』
      徐健國選擇投身後一個世界。畢業後,在上海歌劇院擔任了八年佈景師。1984年獲得獎學金赴美求學,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出國的畫家。


      『原來中國人這麼讀書』


      『如果沒有到美國,我永遠畫不出【申城新瑞圖卷】,我知道的――我沒有看清楚自己是誰。』徐健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與當時中國旅美藝術家喜歡扎堆的風氣不同,他選擇離群索居,儘快融入當地社會。到紐約的第二年,被一家畫廊看中,成為最早的華裔簽約畫家之一。同期嶄露頭角的還有陳逸飛。
      那時附近的華人鄰居李安賦閒在家,抱着小孩,買菜做飯。『我運氣比較好。』很快徐健國就與妻女在美國團聚。
      關於徐健國那些西洋畫作品的特點,流傳着一些說法。比如他把宣紙蒙在畫布上作畫,顏料有『中西合璧』的獨家配方等等。徐健國表示:『蒙上是出不來效果的,很多人做過這個試驗,一冷一縮以後會出問題。』不過,他確實要去跟顏料廠的老闆談判,『我的訂貨只有一點點。』
     『其實,我一直在研究我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一塊――藝術基因。』徐健國更在意的,不只是繪畫技法和材料上的探索,而是『找自己』。
      以人為鏡。在紐約巴德學院就讀時,他習慣把書按扇面形擺在工作室地上,躺在地上看,困了就睡,醒來繼續。靠身體的挪動,一本本看過去。別人驚嘆:原來中國人這麼讀書。班上25人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像一個國際大賣場』:有的對形體方塊和硬邊藝術感興趣,有的可以用彩色鉛筆重複一個動作填滿畫紙,有的用手術刀、馬桶塞進行創作……『對於習慣用筆墨渲染的中國人來說,非常驚訝。』徐健國說,只有生吃過奶酪,拿啤酒當飲料,才會更了解中國菜的做法和味道。
      藝術品是另一種鏡鑒。1987年,徐健國開始接觸收藏。一個唐代的老子銅像,一個非洲女孩的頭像,放到一起看:『女孩子用非常單純的眼睛看待世界,老子非常沉靜、有智慧,一對比很有意思。』再比如,他買到的南宋宮廷畫與印度宮廷畫,材料相近,都有線條,『對線條的運用、理念是怎麼樣?馬上就比較出來。』
      後來徐健國耗時六年為紐約的朋友設計監製私家園林。作為這個三維立體空間的總設計師,他帶領一群外國人和福建泥瓦匠植樹造園,協調東西建築如何相處:西方『大就是大,給你力量』,中國移步造景,曲徑通幽。
      『必須是――你是什麼,就是什麼。』在美國所受的當代藝術教育讓徐健國認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所要表現和發揮的,應當是根上的東西。』
徐健國想把一些被忽略掉的東西撿回來。中國畫,他十歲就開始研習的這一繪畫方式,重又出現在他的藝術之路上。
來源:南方周末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