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夾邊溝記事】作者楊顯惠:我不願再描述苦難(2)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5-15 17:45|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830| 評論: 0|來自: 時代周報

摘要: 時代周報:這次採訪比前兩本書不太一樣?       楊顯惠:寫【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的時候目標很明確,跟採訪對象談經歷談遭遇。寫藏民的故事,只是想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寫小說需要把他們的生活 ...
時代周報:這次採訪比前兩本書不太一樣?
      楊顯惠:寫【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的時候目標很明確,跟採訪對象談經歷談遭遇。寫藏民的故事,只是想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寫小說需要把他們的生活弄通,經歷一遍看一遍。我跑到牧場裡駐紮着,每天和藏民一起,聊聊天,看看他們怎麼放牛放羊,擠牛奶,打酥油……白天跟牧民一起生活,晚上把這些記錄整理下來。
      時代周報:你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楊顯惠:剛開始到甘南,當地人問起,我就說到這兒玩兒來着。去得多了,我和不少當地人也成了好朋友,不少年輕的藏民對我也以兄弟相稱。我會接他們去北京玩,負擔往返機票和食宿,當他們的導遊。
      時代周報:甘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楊顯惠:甘南這地方草原很好,很美。瑪曲草原的草長得很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草有一米多高。聽說解放前瑪曲草原是亞洲最好的草原。但現在草原都退化了,草只有20公分長。


       下一本書寫知青生涯


      時代周報:近10萬字的採訪筆記,篩選的原則是什麼?
      楊顯惠:也沒有什麼標準。他們怎麼生活的,我用小說的形式把他們的生活方式、現狀表達出來而已。我聽到某些生動的細節,根據這個細節編一個完整的故事出來。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當時處理得過於簡單化了,把故事編得再複雜一些就好了。畢竟體驗不深刻,寫得就不是那麼生動。我沒有詳細的寫作計劃,哪一篇覺得成熟了就先寫哪一篇,一般寫完後會修改上三四次。2009年到2011年一共寫了12篇。
      時代周報:據說寫【定西孤兒院紀事】的時候『整天以淚洗面』,相比之前沉重的寫作狀態,【甘南紀事】呢?
      楊顯惠:這個寫得輕鬆。寫的時候考慮成熟了,一個短篇可能一天就寫完了。再長一些,可能寫上三兩天。幾千字的短篇,一天就寫完。我沒有那種一邊想一邊寫的習慣,我會考慮完了,中間細節、開頭結尾都想好了,才開始寫。
      時代周報:後半部分更多的是關於藏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描述?
      楊顯惠:藏民是一個宗教信仰很虔誠的民族,很多事情的解決不是求助於科學,而是求助於宗教的力量。宗教信仰這個主題比較宏大,我準備今年冬天開始動筆,應該還能寫這麼多字。
      時代周報:你對知青的題材也很有興趣?
      楊顯惠:下一部書想寫1965年我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在安西縣小宛農場的兵團那段歲月。當時大學都沒有考,滿腔的熱血要建設新農村,純粹是一個熱血青年進入社會。我從蘭州跑到最西邊的敦煌和安溪交界的地方,當農工、售貨員、農墾中學教員,那16年的生活影響着我的世界觀,是我人生當中很重要的經歷,我在那段時期沒有創作過什麼,僅僅寫過幾個中短篇小說。寫成回憶錄還是寫成小說,還沒認真考慮。我這個人不能同時考慮幾件事,得把眼前的事情幹完了再考慮下一步。至於其他主題,我還沒有多想。我已經67歲了,我的寫作很慢,比如【夾邊溝記事】,花了三四年時間調查,不能腦子一發熱就寫。
       時代周報:從【夾邊溝記事】到【甘南紀事】都受到很大關注,你的創作方法會有什麼影響嗎?
      楊顯惠:我覺得我的這種創作方法不會對現代作家有什麼影響。我的創作方法純粹是一個『笨辦法』―花五年時間和精力駐紮在當地深入生活,像這樣寫一篇薄薄小說出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文壇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西方的、先鋒的寫作方法進來了,原來受俄羅斯影響的現實主義的寫作方法不受歡迎了,接着,商業化市場化又洶湧而來。我原先的那種創作方法走不通了。有段時間我乾脆停止寫作,讀讀書,潛心研究一下文學。究竟為什麼寫作,用什麼辦法寫呢?我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了八九年,最後決定與當時的文壇背道而馳,走向更加現實的一條道路。這條路就這麼走下來,一走20幾年。
      時代周報:你如何看待當代的非虛構性寫作?
      楊顯惠:我個人喜歡讀虛構的小說。從來不讀報告文學,不讀紀實的作品。但在我看來,非虛構文學可以真實地記錄歷史。它的價值和意義不在今天,而在於明天。
來源:時代周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