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建築如何重建引熱議 支招:不妨引入民間力量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7-22 19:24| 發佈者: 夏知| 查看: 1521| 評論: 0|來自: 廣州日報

摘要: 對於古建築如何重建、修復、維護等問題因妙高台、金陵台被推倒一事再次成為城中熱話。      2009年,曾有一座古宅與『兩台』命運相似:被大排檔進駐的豪賢路區家祠被下令恢復原狀。然而,這座市級文物保護單 ...
對於古建築如何重建、修復、維護等問題因妙高台、金陵台被推倒一事再次成為城中熱話。 
    2009年,曾有一座古宅與『兩台』命運相似:被大排檔進駐的豪賢路區家祠被下令恢復原狀。然而,這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空置四年後由於疏於維護,其中一座附屬建築轟然倒塌。前車之鑑說明,讓市民『重見古建築』應在保護之後有可持續的活化機制。
    垂垂老矣的古建築要真正地被運用起來,方能成為我們生活裏一種鮮活的文化,發揮其文化價值。然而,活化古建築存在着哪些障礙?如何才能更好地活化古建築?港澳地區是否有可以借鑑的例子?活化之路應該走文藝范還是商業范?這些問題值得被進一步討論。
    文\本報記者 王睿
    政府補償缺失讓『活化『陷困境
    老建築的活化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相對少量的文物活化,一類是相當大量的歷史建築活化。『由於文物受【文物法】的保護,用途上的變更或者內部結構的改變都是不被鼓勵甚至禁止的,加上文物的產權多姓「公」,文物部門經費不足也導致活化空間極小。所以,古建築一旦被定義成文物便相當於『冷凍』掉了,相反歷史建築才有更多活化的空間。』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王世福說。
    但這些歷史建築產權複雜,相當大部分姓『私』不姓『公』,業主的活化意願就成了成敗的關鍵。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古建築修復專家湯國華說:『為了尊重產權人的意願,可以不強求建築的活化,但要保證建築的安全,不能因為一家不安全而影響鄰居的安全,一家倒塌而影響整個歷史街區的格局和風貌。』而王世福則認為,廣州老城區歷史建築的物理狀態比較低劣,多是過度使用缺乏維護的原因,比如外租作為批發市場的倉庫等。在他看來,私人業主對歷史建築的付出跟收益應該相對應的,如果租金收益能向建築保護上還原,活化的情況會好很多。
    另外,由於早期政府的保護缺位,被拍賣的商業地塊裏包含單體歷史建築。但當開發商多年後要開發,政府又基於輿論和民間的壓力叫停項目。然而開發商的損失卻沒被彌補,直接導致這些保護項目被『爛尾』。如果有政府力量兜底,與企業形成合力,歷史建築的活化不至於陷入困境。
    湯國華補充說,歷史建築的活化缺乏相應指引,陷入『無法可依』的尷尬:『除國有產權的文物建築用作博物館、展覽館等公益事業,集體產權的文物建築用於宗教、祠堂外,私人產權的文物建築少有具體使用指引。每棟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同,因此對裏面的歷史建構保留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改造過程中必須有具體的指引。只有隨着法規的健全,才能讓歷史建築活化起來,活在市民生活中。
    Q1: 歷史建築活化靠政府?靠民間?靠企業?
    湯國華: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政府要起主導作用,而對歷史建築的保育和活化,政府是指導,給政策,主要還是靠民間的力量,政府主要負責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設施進行改善和優化。
    香港政府屬下有規劃署、屋宇署、康文署、古物古蹟辦事處等多個與歷史建築活化有關的行政部門,還有歷史建築活化專員辦公室,負責歷史建築活化宣傳、協調、招投標等工作。所有活化政策、指引和計劃都在網上公開,另外還設立『文物探知館』,展示活化方案,邀請市民提意見。廣州也應該這樣,讓市民參與歷史建築保育與活化的討論,給市民表決權。
    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要靠兩種人:有心人和有錢人。廣州能否搞個試點,由有雄厚實力的企業按照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的法律法規做個樣板,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王世福: 文物可以動用公共財政,由文物主管部門來實施維護和管理,而歷史建築則難以依賴公共財政。同時,歷史建築量很大,即使政府徵購下來,如果作為商業用途,政府作用的公共性就迷失了,況且,收購那些歷史建築本身成為一個公平問題。因為政府的公共屬性,會跟產權的私有性、目標的商業性產生衝突。如果政府買下來後,做老人院之類的公益用途是可以的,可是要考慮後續拆遷安置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廣州財政不能全部用於歷史建築。公共用途只是活化的一部分,我們希望的活化是讓歷史建築融入我們現實的社會和經濟生活。
    Q2: 佛山嶺南新天地的模式是否值得借鑑?
    湯國華:在舊城區,為了保留和延續歷史文化,適當開發一小片旅遊區,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像佛山嶺南天地大面積拆除和永遷原住居民搞房地產開發,只保留少量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作為旅遊景點的做法,就值得研討。
    王世福:佛山嶺南新天地和上海新天地是在小保護區之外,利用大用地實現開發利益的。但以廣州恩寧路項目為例,並不具備平衡利益的開發空間,相當於開發商可能是不能獲利的,甚至投入更多,這就需要長期的風險分擔。上海新天地當年做保護修繕時,根本沒有人預料到會賺錢。但是基於價值觀的認識,對歷史街區商業活化項目應該不會是虧本的生意,因為它具有稀缺的文化價值,只是不符合當今房地產開發的計算方式而已。
    Q3: 歷史建築活化,如何避免走樣?
    湯國華:廣州一些歷史建築的活化做得不是很好,比如新河浦和華僑新村,因為缺乏技術指引和行政監督,歷史風貌被改得變了樣。內部如何改造,私人物業有它的自由。但是歷史建築外貌的改變必須服從整個街區的規定。廣州北京路的聯合書店活化得不錯,但這只是一個點,最好多些點,形成活化得好的街區。在內容上,廣州可以整合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的資源,串聯成有旅遊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
    王世福:荔灣區有一些歷史建築把幾棟老房子整合起來改造成休閒酒店、客棧。很多西方的歷史城區也是這種模式,通過私人業主對古建築的改造來迎合新需求,但目前在廣州還不夠普遍。其實該討論的是活化到什麼程度叫活化?公共性最高的是變成一種文化設施,比如說博物館、展覽館;商業性多一點的就是酒吧、餐廳等等;再極端的就是夜總會、蹦迪。但是很多歷史建築是住宅性質,商業化的經營會出現干擾周邊、排污擾民等負效應,這些問題不妥善解決好,商業的活化就不是很合適。
    Q4: 政府和民間保護歷史建築有進步嗎?
    湯國華:12年前炸毀廣州體育館時,幾乎沒有反對聲音。今天發生強拆歷史建築事件,就引起政府和群眾的強烈譴責。隨着時代的發展,古建築越來越少,人們就會回頭看,我們應該留下什麼文化遺產給我們的後代。
    王世福:這些年政府動用了公共財政去修正了一些案例,雖然沒有達到最理想程度的活化,但至少做出了一些保護措施。比如妙高台、金陵台最後用強硬的態度去讓它復原,雖然復原本身有爭議,但是態度是符合保護精神的。廣州跟全國很多地區比,至少老城區的肌理還有相當規模的存在。城市建設沒法走回頭路,我們應該包容現狀,但不要繼續建破壞歷史的高層建築,應把現有的肌理用活化、保護的方式向好的方向引導。
    『活化』不妨
    引入民間力量
    練洪洋
    喚醒歷史文化建築,確實是一個大課題。古舊建築,產權複雜,多半是私人物業,不能用行政命令;若靠政府兜底,錢是一回事,買下來怎麼處理也困難重重。一些有商業價值的,尚可走商業路線,缺乏商業價值的,又該怎麼辦?歷史文化建築活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處理,多條腿走路。其中,有一種力量不容忽視,那就是民間力量。
    以香港雷春生私宅――唐樓保護為例。數年前,香港政府接手這座有着80多年歷史的宅子,也想過各種辦法,最後決定交由社會非牟利機構來營辦。消息傳出,有32家非牟利機構前來競標,開酒吧、辦旅館,什麼點子都有,最後香港浸會大學勝出。他們的辦法是,在建築內開出3間診症室,靠中醫把脈和底樓賣涼茶支撐日常開支及保育成本,其餘面積用以展示雷生春歷史、中醫藥發展和涼茶製作工藝,天台的迷你小花園還種下50餘種中藥植物。頭兩年,香港政府給予上限500萬元資助,用以減輕營運之初的成本壓力。
    民間力量在活化歷史文化建築的優勢在於,民間組織擁有財力、人力與智慧,他們比政府官員更懂市場,更容易找到生存之道。於政府而言,引入民間『活水』,既保護了歷史文化建築,又節省了財政支出,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政府部門要做的事,一是用眼,盯緊。利用合同約束介入歷史文化建築活化的民間組織,保證其將保護放在首位,而非當成牟利工具。二是用手,扶持。對於非牟利性機構接手歷史文化建築活化過程可能存在的財政問題,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適度支持,畢竟保護歷史文化建築更多的還是政府責任。
    更進一步,哪怕是營利性商業組織,只要找到有效的約束、監督辦法,讓他們循規蹈矩地活化歷史文化建築,也未嘗不可。
來源:廣州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