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笔会”上江曾培先生《“龙种”和“跳蚤”》一文,主要是批评时事的。其实,“龙种”生成“跳蚤”、草窝飞出凤凰,更是文明史上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这里专论“龙种”生“跳蚤”。任何一个优秀的传统,薪尽火传,在被传承、拷贝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走样,或者变得更好、更完善,我们称作发展、进化;或者变得更差,乃至不堪,我们称作腐败、退化。所以,对于各种“发展史”之类,科技除外,我始终是不敢苟同的,而称之为“演变史”似乎更妥当。
例如,题跋是中国所独有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一种艺术鉴赏方式。今天,我们到泰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区旅游,溪岸、路旁的峭壁,历代名人的刻石题咏,随处可见,使自然的景观,增添了人文的内涵;同时它们自身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与造化神秀一道提供给游人更丰富的观赏风景。打开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赵孟\《鹊华秋色图》等书画名迹,画心上、裱件上,历代名人的题跋歌咏更琳琅满目,使作品与时俱进地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体现了中华文脉的绵延无尽――如果说,从“赵孟\”的立场来鉴赏《鹊华秋色图》,只需读它的画心便已足够;而从“中国绘画史”的立场来鉴赏《鹊华秋色图》,那么,千百年来的这些题跋也是我们不可不认真研读的。 当然,这样的题跋,对于题跋者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风雅的文心诗情,而且一定是写文言文、旧体诗,而不能是白话文、白话诗;二是要有精湛的书法,而不能只是普通的写字。当然,更不能是拙劣的写字。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在今天竟然退化成为对艺术的一种破坏、亵渎方式。“到此一游”之类的涂写刻画,业已成为中国游客所到之景区的灾难,引起社会的公愤、媒体的强烈谴责。但相比于“无知”的平头百姓和中小学生这种附庸风雅的行为更为严重的,乃是某些身为风雅之士的专家之所作所为。不少“飞凫人”(书画掮客)得到了一件名家字画,请他们鉴定题跋以增进作品的“文化附加值”,且不论把假的说成真的,一般的说成是精品,即便是真迹精品,经过他们的题跋,拙劣的文辞和书法,不仅不能为作品增色,反成了佛头著粪!以至于有识的藏家购得这件作品后,不得不把专家题跋割去后重新装裱。 如今,不能在风景名胜区乱涂乱画,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不具备题跋的常识和功力,不能在名家书画上乱加题跋,则似乎并未为社会尤其是某些专家所认识――当然,这样的专家,他一定认为自己是具备了题跋的常识和功力的。毋庸讳言,中断了题跋这一方式,无论对于风景名胜还是名家书画的鉴赏,都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后之视今”,将不复“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但“龙种”既然生成了“跳蚤”,宁缺毋滥,两害取轻,也就只能以中断为宜了。徐建融 来源:文汇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