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评论:质疑"畅销"不等于否定文学市场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7-23 21:34|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347|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报

摘要: 当我渐渐地被当成一个“畅销书作者”,越来越多地被问及关于“市场”和“文学品质”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时,我最先想到的,是研究生入学时系主任的那句话:“最该学会的,不是任何一种理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学说,而 ...
当我渐渐地被当成一个“畅销书作者”,越来越多地被问及关于“市场”和“文学品质”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时,我最先想到的,是研究生入学时系主任的那句话:“最该学会的,不是任何一种理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学说,而是尊重和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 
    我知道,人们发问的时候,内心普遍预设了这样的前提:畅销的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好作品。当一个作者的作品畅销了,他势必会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其作品在“文学性”方面的努力。但是在我看来,“畅销”和“市场”本身就不该混为一谈。“畅销”指一个作品在市场上有了比较高的接受度,只是一种市场表现而已。而“市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可以约等于“愿意付钱买书的读者”。你可以质疑畅销书,但不该简单地否定市场。
    文学赖以存在的工具是语言,而语言的诞生是基于交流的本质需求。当一个作者坐下来写作,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语言,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则,尤其是作品写完之后交给出版社――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寻求交流”即使不是写书的唯一目的,也至少是根本目的之一。所有的作者都需要读者,所有的作品都需要阅读。我绝对相信有很多作者追求的不是大众的认同,而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理解,我也绝对相信很多作者不在乎读者站在书店里把他的书看完却没有买走――但是,“市场”是从作者们决定写作的那一刻起,就不可能屏蔽掉的东西。
    很多人言语刻薄地批判“市场”,其实是在不忿为何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能“畅销”。但是,据此简单地推出“所有的畅销书都是坏作品”,也不甚恰当。畅销书里当然有文学意义不够好,甚至是不好的作品,可是文学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说明了今天被我们奉为经典的作品在过去的年代里曾经多么受欢迎。《少年维特之烦恼》热销18世纪末的德国时,很多男孩都去做“维特装”,女孩也都去模仿小说里女主角的穿着。一本优秀的小说在没有电影的年代里被读者接受到了这种程度,对于今天的作者来说,是一个正面的榜样。一本在文学上有品质有诉求的优秀小说完全有可能是畅销书,任何一个作者没能做到这样都不丢脸,但不能因此认定这不可能。
    当然,需要读者跟取悦读者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批评读者的审美,也可以批评今天中国的阅读市场还不够成熟――因为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能够培养一批高品位的读者,从这个意义上催生出优秀的畅销书――但是你不能就此简单地推论,畅销的作者就是在用一种取悦读者的心态写作。有时候,一个作者的作品忠实地表达着自我,恰恰是他的那个“自我”让他得到了众多读者的支持,而无关作品的文学性本身。这个时候对“畅销”的分析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而关系到读者接受、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营销学等方面了。
    今天的作者们面临着比18世纪复杂多了的市场状况,有影视的竞争,有营销手段的辅助,等等。可正因为如此,作为写作者,才更不应该将“好作品”和“畅销”做如此简单粗暴、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我知道有一种文学作品,伟大而注定寂寞,因为它们的作者精神上已经探求得太远,但是“寂寞的大师”的群落是用来敬仰的,不应该用来做逻辑简单的人的避难所。
    在我刚开始写作时,有读者跟我说:你千万不要变成一个畅销书作家,我就希望能一直像现在这样,周围除了我没人知道你,就让他们去读那些没营养的畅销书吧。几年之后,一个朋友转发了我的新书预告,有人对她说:你这么有品位的人,原来也关注通俗文学。
    如此反讽。一直以来,我对于写作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变,人们的偏见好像也没变。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变了呢?(徐鹏飞)
来源:人民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