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评"汉字繁简"之争:文字不能代表文明全部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7-23 21:08| 發佈者: 开元之治| 查看: 1531| 評論: 0|來自: 三亚晨报

摘要: 近日,一位香港知名演员在微博上感叹很多人看不懂繁体字,意外引发了网络上对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争论,原因则是由于这位演员由看不懂“引申”到得出“华夏文明已死”的谬论。此言一出,网络论战即时引爆。    其 ...
近日,一位香港知名演员在微博上感叹很多人看不懂繁体字,意外引发了网络上对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争论,原因则是由于这位演员由看不懂“引申”到得出“华夏文明已死”的谬论。此言一出,网络论战即时引爆。 
  其实,如果说繁体字过半人看不懂,如今倒或许是真的,毕竟现在使用简体字的人占了多数。但是,简体字或繁体字都不能和华夏文明划上等号,微博上的话语本身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由过半人看不懂繁体字这个前提无法推出“华夏文明已死”的结论。这就如同某个地区连续多个冬季降温,我们能否得出地球重回冰川时代的结论呢?显然不能。
  就目前网上的争论而言,不少人将焦点集中在简体字和繁体字上,似乎有些将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向一个没有意义的方向。很多人纷纷拿出考据,有人说,繁体字是清朝年间出炉的,也有人说,简体字是从唐宋草书和古代民间简化字里整理出来的,不一而足。应该说不少人很重视实证,说话有理有据。
  事实上,无须争论简体字和繁体字出处,更不用无意间把简体字和繁体字作为两个对立的事物。自甲骨文以来,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数千年间,文字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变迁,何时进展到何种地步,皆因时代发展需要。正如我们不断地开发出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是为了人们交通便利而已。或许在千百年后,文字又发展成另一种字体也未可知。因而,人们大可不必把一场争论演绎成不同字体间的比较,并没有哪一个更好或哪一个更代表华夏文明之说。如果沿着历史的长河往上追溯,岂非大家都使用甲骨文才是最有道理的?但是,如今除了专业人士等少数人还看得懂甲骨文之外,绝大多数人根本看不懂,更不要谈使用了。在文字的变迁道路上,历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按照那位香港知名演员的逻辑,甲骨文演化到今天,华夏文明岂不是已死了很多次? 
  文字是文化或文明的一个符号,它之于文明意义深远,它记录着人类的历史,传承着人类文明。因它的存在使人类的知识得以积累并延续下去,避免了先辈的经验、技术所得遗失而导致后辈从零开始。但是,文字并不能代表文明的全部,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等等更广泛的内容都是文明的一部分。在这场汉字“简繁之争”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网友的不理智行为,有的网友在争论中已超出了对文字或文明的讨论范围,而是对那位香港知名演员进行了谩骂。虽然文明已死之说确属错误,但拿脏话骂人也不可能是正确的行为,更不会是传承文明和维护文明的表现。如果我们有心传承文明,就应该首先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以我们自己的行动展现文明的闪光点。以捍卫文明之名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人身攻击,恰恰是背离文明的表现。
  正如那位香港知名演员在微博上所言,他既非语言专家亦非历史学者。那条微博仅代表该演员的个人看法,人们又何必将其泛化成一场文字之争呢?繁体字也罢、简体字也好,都是文字变迁史上的历程,就如同文言文与白话文,我们不应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休。对普通民众而言,文字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我们更需要的是运用它交流文化、传授知识、记录成果。就此而言,汉字“简繁之争”其实可以歇歇了,有空用文字多为社会发展进步做些有益的事吧。
来源:三亚晨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