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明清古祠堂被不恰當使用 變身火鍋店和貨場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7-25 17:47|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569| 評論: 0|來自: 廣州日報

摘要: 芳村西i古村多座祠堂被不恰當使用 連掛牌文物的祠堂也被租作貨場    在舊時以『千年花香、百裏河涌』而聞名的芳村,包括八條自然村的西i古村祠堂眾多,明代萬曆年間祠堂、清代同治年間古廟藏身於縱橫街巷間。 ...
芳村西i古村多座祠堂被不恰當使用 連掛牌文物的祠堂也被租作貨場 
  在舊時以『千年花香、百裏河涌』而聞名的芳村,包括八條自然村的西i古村祠堂眾多,明代萬曆年間祠堂、清代同治年間古廟藏身於縱橫街巷間。然而記者走訪發現,這些祠堂的現狀讓人擔心,不少被出租作倉庫之用。念祖有祠,怡樂有地,部分村民對於祠堂、古廟的未來心存牽掛。
  文、圖/記者莫冠婷
  現狀掃描
  西i下面包括麥村、江夏、南安、永安、大橋、花圍、湛涌、裕安圍共八條自然村。記者近日走進西i內的6家祠堂、3家古廟。其中,2座祠堂、3座古廟屬於區級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其餘老建築雖然在村民的宗族認同記憶中佔有重要位置,然而多數卻被出租作倉庫之用。
  憂:昔日祠堂今作倉庫
  從車水馬龍的花地大道南走進西i江夏村,拐入小徑,藏身貨場內、被圍牆遮擋的詠梅關公祠僅因『嶄露頭角』而被覓得。然而,由於圍欄阻隔,記者無法靠近祠堂。圍欄的一邊是私人貨場,祠堂正處在倉庫用地之內。但從圍欄外,仍可見祠堂已掛牌為『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記者發現,祠堂多處損毀嚴重:右次間被拆已不復存在,只靠一堵灰磚牆作支撐;祠堂的外地面被水泥灌注而填高了;左次間包台的麻石也斷裂;祠堂樑柱被拉起四線街碼(在架設變壓器低壓出線時用的)作為電線杆使用。
  據資料,詠梅關公祠建於17世紀明萬曆年間,清代曾兩次重修。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介紹稱,詠梅龍關公祠的蝦公梁石雕很有特色,因為樑上用人物石雕很少見,廣州陳家祠的蝦公梁石雕也沒有用人物題材。
  江夏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婆婆表示,祠前地坪已出租,現今用作貨場,祠堂剛好位於貨場用地範圍內。她說,村裏把祠堂出租是為了賺些經費,『否則清明行山、端午爬龍舟的經費哪裏來?』
  喜:後人集資修葺祠堂
  記者走訪南安村、麥村、大橋村和永安村發現,數座未被掛牌保護的宗祠建築,都經歷着被出租用作貨倉的同一命運。
  建於清朝的禮v關公祠是南安村關氏的分支祠堂,深三進。記者看到,祠堂門外堆滿建材,被噴上黃色和黑色塗鴉的石樑柱甚是搶眼。內部約700平方米的空間內佈滿排水管、馬達、電線等基建工具,還在內部加建廚房、洗手間和客廳。第二、第三進梁架基本不全,已改為混凝土結構。
  而悅龍關公祠的牌匾已被毀,僅能從關氏族人口耳相傳中得知其名為『悅龍關公祠』。祠堂正面已加建外牆,被刷上白色石灰水,還掛上『火鍋』的廣告牌。
  提到文v關公祠,永安村村民關叔和其他村民無比自豪:『這應該是芳村最靚的祠堂,約十年前,關氏村民和僑胞集資90萬重新修葺。』 文v關公祠建於同治九年,廣三路、深三進。目前,文v關公祠成為村民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而遇上重要節日,西i兩大氏族之一的關氏族人都會在祠堂歡聚,舉行活動。
  專家訪談
  警惕『合法性拆除』
  記者:祠堂保護,難題在哪裏?
  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大學建築系教授湯國華:祠堂不應用作工廠或倉庫,因為磚木結構存在火災等消防隱患。目前祠堂保護存在難題有三: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怎樣保護利用沒有具體細則可循。二是對於修繕資金來源,有些村民可能存在誤解,祠堂的保護首先要靠祠堂的後人,貧困地區才由國家予以扶持。第三種情況是某祠堂被定為文物,但後人不在,而祠堂所在地的另一家族並不積極維護,任其丟空荒廢。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劉暉博士:祠堂保護的困難有兩方面:一是不恰當使用,常見的是辦工廠、做倉庫、加建房子或閣樓,噪聲、灰塵、機器產生的振動,都不利於祠堂的保護。二是不恰當的修復,很容易『修復性破壞』,比如貼瓷片就是常見的例子。
  記者:歷史建築保護有何困難?
  湯國華:法規未健全,名錄未公佈,是最大難題。目前,在歷史建築名錄和地方性法規出台以前,有一種情況值得警惕注意,就是『合法性拆除』,對於已批覆地塊,在拆遷許可證未過期,和開發商與業權人談妥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有價值的老建築被拆毀的事件。
  記者:祠堂的『活化』有哪些可行出路?
  劉暉:目前珠三角地區一些『活化』祠堂的經驗可作借鑑。比如,作為村民平時的活動室。在很多的城中村,年輕一輩對農業生產和村的歷史已經很陌生,可把祠堂用作村史展示室,陳列出蓑衣、水車等農具,或展出民間工藝品。莫冠婷
來源:廣州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