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应是“有操守”的,而非“无底线”的。当今文化的快餐化、浅表化和泡沫化,是整个社会的损失――把文化搞得面目全非、庸俗市侩,恰恰是没文化的表现。
一饼普洱老茶卖到几万、几十万,因为它是“能喝的古董”;做支“胎毛笔”要几百上千块,叫做“生育文化”;在旅游景区体验“抢婚”被“抢钱”,还美其名曰“民族文化”;花十万泡个温泉您别嫌贵,这可是“帝王浴”文化;至于开发房地产建成的“文化街区”,也能算是“文化产业”…… 如今许多平常事一和文化“沾亲带故”,“乌鸡”立马成了“凤凰”,身价也跟着涨。这是文化的“特异功能”吗?不然,是“吸金术”穿上了“文化马甲”,你要道破其中玄机还得掂量掂量――会不会被讥为没文化品位? 吸金之“术”虽层出不穷,其“道”则一以贯之:文化“编故事”,赚钱“唱主角”。 毫无疑问,文化产品也是商品,文化含量亦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市场里,既能“炼金”、“淘金”,也能“点石成金”。但有些人却打起了歪主意,故意搅浑文化这池清水。君不见,变味的“天价月饼”时有耳闻,没多少文化含量的“节会文化”流行,连赤裸裸的色情都成了“艺术”。更有甚者,奉行“拿来主义”,一些私密“会所文化”成了藏污纳垢见不得光的所在。这些乌烟瘴气的“文化乱象”,以丑为美,铜臭味浓,甚至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从曾经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到“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和个别人眼里,文化只不过是发展的工具,功利和实用仍占着上风。而文化一旦“现实”起来,就像得了“软骨病”,立即斯文扫地、颜面无存。 “吸金者”之所以喜欢与文化沾亲,有几个因素:一是群众基础好,容易吸引眼球。端午节变粽子节、中秋节主打月饼、武大郎代言烧饼,压根不需要花钱打广告。二是一般人说不清,道不明。诸如性文化节,不好一概否定,于是就有广阔的灰色地带。三是不好衡量其价值几何。于是“无价”的文化成了“天价”。有人调侃,科学把复杂的事情说明白,文化把简单的事情搞糊涂。如此“非议”,是对“吸金者”拿文化说事的讽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了我们尊文、崇道的传统。人们尊崇的文化应是厚重的,而非浅薄的;应是积淀的,而非速成的;应是润物无声的,而非炫耀卖弄的;应是美化心灵的,而非刺激感官的。起码文化应是“有操守”的,而非“无底线”的。当今文化的快餐化、浅表化和泡沫化,是整个社会的损失――把文化搞得面目全非、庸俗市侩,恰恰是没文化的表现。 文化需要被尊重,而不只是被消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擦亮眼睛,分清香臭,对拿文化“吸金”的不良现象嗤之以鼻“绕开走”,就是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尽一份力。 来源:人民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