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又考入西医大学深造,将中医之长和西医之优结合在一起,让“裴派”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泰山北斗”。 他,有一双回春妙手,创中西医治疗“16字方针”;又有一双妙笔生花之手,挥毫泼墨、著书立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是古今许多仁人志士的目标和理想,而他的人生可以恰如其分地用“三立”去概括。 他就是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 立德:杏林妙手锻造奇迹 1967年,在甘肃天水地区医院内科工作的裴正学,收治了一位名叫马长生的白血病患者,他是一名年轻的战士。虽先后经过部队医院和地方医院的全力救治,但是,病情没有丝毫好转。马长生的父母始终不甘心,当其血色素只剩下2克时,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去求裴正学救治。 当时国内外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是化疗。裴正学运用中医辨证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马长生制订了治疗方案,用药一个月后,高烧退了;服用中药一年后奇迹出现了,马长生血色素增加到14克,多次骨髓涂片检查均呈完全缓解现象。马长生痊愈后至今健在,从未复发。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一个患了晚期胰头癌的患者身上。周祥春是甘肃省的小麦专家,2010年初发现患了晚期胰头癌。随后,在家人的陪同下去了上海一家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由于周祥春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再加上他已近70岁高龄,所以,医生说患者已经不能做化疗了,也不能做手术,最多能活3个月,让回家调养。周祥春回到兰州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整日卧床不起,而且,每天拉肚子20多次,苦不堪言。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家人带着周祥春找裴正学治疗。已经70多岁的裴正学用中医方法对周祥春治疗了半年后,奇迹发生了,周祥春CT片胰头癌从4.8×4.2厘米缩小到2.1×1.8厘米,腹泻每天减少到3~4次。周祥春每天上午在医院吃完中药和输完白蛋白后,下午就可以自己回家了,甚至还去甘肃省科技厅汇报工作,能参加省里组织的一些科技活动,这让家人喜出望外,也让周祥春找到了昔日的风采。 立功:16字方针传遍大江南北 上世纪90年代,裴正学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16字方针,被全国中西医界所关注,“裴派”也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重要学派。 裴正学的学生蔡正良告诉记者,裴正学的16字方针基本集中在《裴正学医学经验集》一书中。该书上篇为学术思想,主要讲述了裴正学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中篇为临床实践,主要讲述裴正学在临床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关疾病的案例和成功经验;下篇为门人报告,系裴正学学生和各地临床医生应用其经验的心得体会。全书贯穿裴正学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的思想,是对我国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巨大贡献。 由于裴正学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很多疑难杂症,再加上他微博问诊的影响,许多内蒙古、新疆、广州、北京等地的病人慕名前来就诊。从北京的一些病人反馈来的信息得知,他们的病在北京的一些大医院久治不愈,而裴正学开了简单的方子就治好了他们的病,为此,北京一些医院的医生专门从病人那儿要去了裴正学开的方子,进行研究,并将方子抄了下来,用于治疗患有类似疾病的病人。 立言:亦医亦儒留墨香 由裴正学主编的当代第一部中西医结合内科巨著《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在1996年美国召开的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上荣获“突出贡献国际金奖”。裴正学本人还荣获“世界百名民族医药之星”殊荣,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上世纪70年代,裴正学精心阅读了近代中医汇通派唐容川、张锡纯、施今墨等大师之代表论著。尤其对唐容川的《血证论》用功最深,也颇有心得,于是在“文革”期间,呕心沥血两年写成《〈血症论〉评释》一书,1978年出版发行。该书在日本发行后,引起学界关注和强烈反响。1985年,日本静岗医科大学校长田荣一专程来兰州向裴正学请教书中的有关问题。根据该书的有关理论,裴正学拟订的治疗白血病专方在1974年的全国血液病会上定为“兰州方”。 裴正学的学生陈光艳告诉记者,在裴正学的从医生涯里,除了一周上5个半天的门诊外,其余时间,他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其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里度过。他探求岐黄,总结病例,研制药方,更令他乐此不彼的就是笔耕不辍地著书立说,先后有《新编中医方剂学》、《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大黄的药理与临床》、《新编温病学》等15部专著问世。在担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间,他还创办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裴正学不仅有双回春妙手,也有双妙笔生花之手,在他手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编纂医学著作的同时,小说散文集《大风曲》,诗文集《春风曲》、《秋风曲》,《裴正学书法集》,《医学入门行草贴》等先后问世。今年2月,新作《裴正学健康微博》和诗书集《雪泥鸿爪》出版发行,这是对他从医55年的又一次见证和记录。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