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9月11日電 (記者 馮志軍)與『日本專家三年修一件銅鏡』的『正常速度』相比,他們10多個人5年完成修復200件藏品已經很快,能完成3100餘件(次)實屬在『飛』。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張建全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此說。
『文物不可能永久保存,我們能做的只是爲其「延年益壽」。』張建全說,5年來,甘肅已完成對3100多件(次)文物的修復,雖速度已經很快,但面對亟待修復的10萬件藏品,文物保護之路仍任重道遠。 當天下午,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一間工作室的桌面上,整齊排列著數十件因自然破裂和病害等威脅而亟待修復的戈、矛、鏡子等青銅器文物。與往常一樣,兩名文物修復專家正對其先進行病理分析,然後『對症下藥』實施修復還原。 『文物搶救不像蓋大樓,絲毫急不得,也馬虎不得。』張建全告訴記者,他們在對每件病害文物『不留隱患』的修復基礎上,還得儘可能提高效率,以搶救更多文物。 據甘肅省文博部門最近一次摸底調查,目前甘肅省館藏的44萬件文物中,約30萬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亟待搶救修復的包括紙質、紡織、漆木、瓷器等有機質文物約10萬件左右。 張建全說,由於文物修復保護工作枯燥乏味、須耐得住寂寞,目前全國都面臨著從業人員匱乏的嚴峻局面,這也是一大批文物亟需搶救修復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文物修復的周期很長,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復者須掌握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歷史學、美學等多種綜合性學科知識體系。此外,『文物病因查驗的現代設備儀器缺乏』亦是經濟落後省份甘肅所面臨的另一困難,很多文物的病因查驗需運送至發達城市實驗室才能完成。 10萬件文物修復保護之路困難重重,但張建全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說,雖然培養文物修復人才很緩慢,但文物保護工作隊伍在逐步擴大,國家也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加之近年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病害文物的修復保護有希望。(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