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在发展、前进,在探索着未来种种可能。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规则、新的程序脱颖而出,成为戏剧前行中的亮点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向攻坚期和深水区延伸,如何全面深化文化改革,特别是戏剧领域的改革,如何与时代保持同步,通过转型与蜕变使自己融入当下生活,如何通过改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造均衡、平稳、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等等,这些问题逐渐摆上了人们的议事日程。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戏剧在经历了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巨变之后,逐渐在本体观念、创作观念乃至发展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以观众为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剧团,大多是从事单一性、专业艺术产品供给的艺术组织,艺术产品的输出通过配给制实现,演出票房以团体票、包场和免费赠票的形式解决,艺术生产投入的回收由国家统包统管,剧团没有经营需求。于是,只好用一系列的评奖和调演、晋京活动来引导艺术方向。再加上大部分国有院团的机构设置与一般行政机构趋同,不断更换的单位领导为了谋求奖项和晋升,往往不顾院团本身的长远发展,一味上演大制作等迎合剧目,由此造成了很多短期行为。 而今,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扶上马,送一程”等系列政策的制定,使戏剧人产生了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创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以观众为中心”审视艺术市场,统筹艺术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创作观念逐渐成为了新风尚。一些戏剧院团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率先开始在组织内部设置经营机构,收集市场流通信息,从而将剧团的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另一些如杭州越剧院则针对观众的审美趣味进行多种形式的营销。更多的院团,包括那些没有改制的院团,也在组织内部实行了制作人制等机制建设,不再是创作出产品之后再去寻找市场和观众,而是先到市场和观众那里了解需求后再进行生产。这种创作模式的出现,应该是以观念变化为前提的。 开放式发展 戏剧本体观念和创作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发展观念的变化。戏剧人在打开了封闭的大门和眼界之后,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他们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借鉴发展模式,从“体验经济”中的“体验”入手去探询商机,与旅游、餐饮、娱乐等其他行业联手互动,走上多样化发展之路。 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率先仿效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日本涩谷模式,开始建设中国戏剧园区,探索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上海市静安区“现代戏剧谷”商业文化街区、北京“话剧东城”的建设格局,以及北京朝阳“9剧场”的相继出现,都是戏剧人对戏剧文化市场的探索。而“印象系列”、“北京湖广会馆”、“比如世界”等一系列以“体验”为核心的戏剧演出和活动模式,也是试图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从日本引进的“亲子剧场”管理与发展模式,已为我国戏剧院团普遍采用。“亲子剧场”主要是针对中国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消费习惯而建立的,多采用会员制、套餐制等商业经营策略,以吸引观众。这一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成功地挽救过日本儿童剧团的演出危机,而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几乎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了。这种 “亲子剧场”的经营方式,也是戏剧人创新剧场管理方式的积极尝试。 中国戏剧在发展,在前进,在探索着未来种种巨大的可能。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规则、新的程序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戏剧前行中的一个个亮点。愿中国戏剧艺术能够尽快地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人民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