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廣西三江『與時間賽跑』搶救少數民族文化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1-1 20:05|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486| 評論: 0|來自: 中新社

摘要: 中新社柳州10月31日電 (朱柳融)『截至2012年底,全縣侗族大歌歌師、歌手共有168名,其中60歲以上的占63.7%,年級最大的已80多歲。侗族大歌的傳人正瀕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民語局局長吳美蓮擔憂地 ...
中新社柳州10月31日電 (朱柳融)『截至2012年底,全縣侗族大歌歌師、歌手共有168名,其中60歲以上的占63.7%,年級最大的已80多歲。侗族大歌的傳人正瀕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民語局局長吳美蓮擔憂地說。 
  在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民眾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以歌記事,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但因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文化通過口傳心授傳承數千年。如今藝人隊伍年齡老化,人才青黃不接,侗族傳統文化正面臨著衰微和失傳的命運。
  三江縣民族文化的傳承困境,只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衰微的一個縮影。擁有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最多的廣西,居住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民族,具有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民族文化傳承日益邊緣化並呈現衰微、淡化趨勢。
  『以前每個村都有歌隊,寨子裡每個村民都是歌隊成員,侗族歌師是侗族文化傳承的靈魂人物,具有極高的威望和權力。』吳美蓮介紹說,如今年輕人迫於生計外出打工,遠離自己的民族文化,多數人已不會唱侗歌,歌隊也越來越少。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僅有的兩名國家級侗族大歌傳承人都已年近古稀,『和時間賽跑』成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者的最大難題。吳美蓮說,『有些詩歌隨著歌師的離去而消失。』
  爲保留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廣西官方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津貼制度、加強民族古籍編輯出版、申報各級『非遺』保護名錄和開展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等渠道,開展搶救和保護。
  『首先必須從傳承人的保護入手。』吳美蓮說。目前三江縣共有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7名。凡被授予的侗族大歌傳承人,該縣財政每年一次性發給技術津貼600元,以此吸引更多人加入民族民間藝術保護行列。
  爲了留住傳統的民族文化,該縣首先通過尋訪歌師,搶救、整理瀕危侗族大歌50多首。該縣民語局先後參與編輯出版【侗族款詞】、【侗族琵琶歌】等典籍,現正在搶救侗族雙歌和耶歌,將出版百萬字的【侗族耶歌雙歌】。
  而爲使民族文化傳承後繼有人,三江縣在廣西率先把民族文化引進學校課堂,2003年起該縣開始在中小學做試點,編寫【侗族音樂】、【民族美術教本教材】、聘請國家級侗族大歌傳承人吳光祖、覃奶號等民間藝人到校輔導。到今年,已有26所學校開展各類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參與學生達5600多人。
  官方的推動及民間的響應讓侗族原生態文化在三江重現生機,隨著三江縣『侗族大歌』、『侗族木構建設營造技藝』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侗族村寨中多年不見的侗戲、唱大歌、賽蘆笙、建鼓樓等目前又活躍起來,也出現了眾多村民自發組織的侗戲班、侗族大歌隊等隊伍。
  『侗族大歌的搶救和保護刻不容緩,雖然目前取得一些成績,但民族文化瀕危是全方位的。只有靠大家竭盡全力地保護和傳承,才能避免其在社會發展中消亡。』吳美蓮說。(完)
來源:中新社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