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南京博物院耗資千萬建成文物『醫院』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1-4 23:20|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1233| 評論: 0|來自: 揚子晚報

摘要: 本月6日將在南京博物院公開亮相的一件件文物,此前大都經過精心的修復。昨天,記者走進南京博物院文物科學技術保護研究所,探訪新建的文物保護實驗室,裡面各種先進的高精儀器令人大開眼界,傳統與現代的文物保護方 ...
本月6日將在南京博物院公開亮相的一件件文物,此前大都經過精心的修復。昨天,記者走進南京博物院文物科學技術保護研究所,探訪新建的文物保護實驗室,裡面各種先進的高精儀器令人大開眼界,傳統與現代的文物保護方法在這裡得到有效運用。據悉,這個文物『醫院』是南京博物院耗資千萬元建成的。 (實習生 彭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文 劉瀏/攝) 
  青銅器患『癌』,超聲波來治病
  所長萬俐介紹說,文物也有『癌症』。舉個例子,青銅器里會形成一種粉狀鏽,即鹼式氯化銅。這種有害鏽如同人體惡性腫瘤一樣,它不光會蔓延,還會傳染給其他的青銅器,在文物保護界被稱爲青銅器的『癌症』。
  『過去,我們傳統的修復辦法是用鑽頭和小刀在青銅器上把鏽刮掉,最後清洗是用刷子刷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傷其本體。』他將過去用的『土辦法』與現在的技術進行了對比,『現在我們第一步會先定性,用X光對其衍射,分析這是什麼種類的鏽;第二步再定量,看它的成分分別由多少銅、錫、鉛構成;然後用檸檬酸把它除掉,第三步用超聲波結合一種科學試劑就把青銅器上的鏽徹底清洗掉了。』
  緩蝕保護『雨衣』是南博專利
  他補充道,最後會給青銅器做一個『緩蝕保護』,就好像給它穿了一層外衣,其實就是肉眼看不見的一個塗層可以防潮,阻斷空氣對其氧化以再次形成腐蝕。『國際上這種塗層一般是用丙烯酸樹脂做的,而南博所用的是氟橡膠,是我們文保所自主研發的專利。』萬所長強調。南博97年開始建立青銅器館時就已經用了這個方法,像戰國的九女墩編鐘這樣2000多年前的文物,沿用至今,該項技術十分安全環保,用於青銅器的保護效果十分理想。
  3D列印彌補文物缺損部分
  很多人都看過成龍的【十二生肖】,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是否留意到電影中成龍用手套掃描獸首,而另外一方配合將其完美複製?這一看似誇張科幻的技術,其實相當於現下非常流行的3D印表機技術。南博文保所就有這台時髦的3D印表機,那麼3D列印技術是如何與文物保護結合起來的呢?原來,以前複製文物的時候需要掃描後再製作模型,非常麻煩。現在可以將文物掃描後直接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就像製作雕塑一樣,最後再上色做舊。『如果有損壞的文物,可以通過這種技術將缺口模擬列印出來,材料一般用樹脂做成,方便建模。』萬所長介紹道。
  修復中,有害氣體零排放
  新建的實驗室進口了一批國外專業文保儀器,其中有一種儀器高到幾乎貼到了天花板,儼然一龐然大物。萬俐介紹,這是從法國定製的一款最先進的儀器,可以把在文物修復中產生的有毒物質過濾成無害氣體排出去,而且不會影響周遭居民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瑞士、丹麥、美國等國家的先進設備都會很快用於南京博物院所有館藏文物的修復與保護中。
  『文物因爲年代久遠,就好像步入了老年期、病危期,所以也需要對其進行特殊救治。』這裡好似一個『文物醫院』,需要給文物看病,『少個腿,就裝個假肢;有腫瘤,就要摘除。需要對「生病」的文物檢測、分析病因,做出最終保護方案,最後對症下藥。』
  除了高新設備,南博對文物的修復還包括蘇州裱畫、青銅器修復與仿古拓片這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領頭的傳統文保工藝。此外,在充滿現代科技意味的實驗室里,有一個平台放了一個個玻璃罐,裡面裝的都是皂角、白芍、黃柏等中草藥。中草藥能在文物保護中起什麼作用呢?萬俐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給紙質文物配置的中藥防霉劑。實驗室還能造出可亂真的舊紙,用於修補民國舊紙質文物和近現代書畫。
  揭秘神技
  看看文物『醫生』展示鬼斧神工
  鎏金鐵芯銅龍『復活』
  這件尾巴高高揚起、輕盈飄逸的唐代鎏金鐵芯銅龍,出土時斷成了6截,頭部較完整,但是表面鎏金層脫落嚴重,脫落層還有黑色和綠色的銅鏽生成。前軀幹殘損嚴重,鎏金基本脫落。考古、美術、歷史、文保等人員一起反覆論證,參照同類出土物――另一條一樣的『龍』,確定這條『龍』的修復形態。隨後採取殘缺塑形等流程,又經過了修形、拼接、貼金等後,它終於在文保人員『巧手』修復下才得以『復活』。
  300塊碎片拼起『院落』
  這組唐三彩院落,2012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徵集來時還是一堆碎片,修復人員用了兩個月時間才把共計304塊碎片拼接成現在的樣子。
  另有看點
  油畫大師蘇天賜未完成的『絕筆』亮相南博
  還有50多幅代表作,11月6日開放參觀
  昨天,已故著名油畫藝術家蘇天賜的家人,把蘇老生前的一批油畫作品、畫具都無償捐給了南博。其中就有蘇老2006年初,剛剛下筆,還未完成的畫作【萬古相依】。
  最後一次作畫情景被複製下來
  展廳中就有這麼一幅作品,名爲【萬古相依】,畫面極其素淨,畫風朦朧,一座灰色深沉的大山、恆立在畫面中央,山腳下一曲流水涓涓而過。但色彩並不均勻,幾道黃色、綠色的筆觸,畫面中還留著明顯的鉛筆草稿印記。
  蘇天賜的女兒蘇凌告訴記者,這是父親生前最後的畫稿,可惜並沒有完成。蘇老是在2005年去的武夷山,他非常欣賞那裡的風景,對其構思很多。回來後已經畫好了一幅,但他自己總覺得還可以更完美,所以他準備重新畫一幅更好的。『可是誰能知道,他才畫了一部分就突然生病了,直至逝世也再沒能拿過畫筆。』在展館中,這幅畫現在還依然擺放在蘇天賜最後一次用過的油畫板支架上,支架旁的桌子上也還留著蘇老的畫具,一生中,佳作無數的蘇老最後一次落筆的場面,被複製下來。一切維持原樣,仿佛還在等著主人前來續上未完的畫作。
  蘇老生前想畫『消失的風景』
  蘇天賜的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濃厚的時代氣息。四十年代,穿著旗袍的女同學;五十年代,羞怯怯的穿維吾爾族服裝的少女;六七十年代,大片大片的田野,表情嚴肅的團支書;八九十年代,萬物生靈皆被喚醒;而蘇老在晚年時期的作品風格逐漸歸於恬淡寧靜,畫面感愈發抽象簡練。
  被問到哪一幅作品最有紀念意義?蘇天賜的夫人凌環如女士笑道:『對於我們家來說,每一幅作品都是「回憶」,都挺捨不得的。』蘇凌補充說,父親一生鍾愛油畫,但經歷坎坷,曾經時代的局限性也抑制了他的一些個人創作理念與想法,而這些在他的畫作中都能得到體現。他畫過風景畫,也畫過人物畫,『爸爸很喜歡畫蘇州,最早的時候,蘇州到處都是樹林、野草,很原始;60年代,出現了田野,農田唱起了主角;70年代,更是整片的稻田……如今,農田、野草、樹林都消失了。所以父親一直都有一個願望,想把那些已經消失的風景畫下來,但只創作了幾幅,沒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心願。』
  南博重新開放後將有四大名人館
  南京博物院重新開放後,藝術館是一大特色,藝術館分爲三大館:三個歷代陳列館(歷代繪畫陳列館、歷代書法陳列館、歷代雕塑陳列館)、四個名人館(傅抱石藝術館、陳之佛繪畫館、蘇天賜油畫館、吳爲山雕塑館)以及兩個臨展館,共計9個展廳,展出的藏品共計約500件。而四個名人館中,以江蘇四位傑出藝術家傅抱石、陳之佛、蘇天賜、吳爲山爲名,將永久展出他們的作品。市民們走進這四個展館,可以充分了解他們的藝術生涯。
  連結:
  油畫大師蘇天賜
  蘇天賜,1922年出生於廣東陽江,曾在重慶就讀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師從大畫家林風眠。後1950年受聘爲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講師。1951年以來先後任教於青島山東大學藝術系、無錫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曾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2006年,蘇天賜於南京去世。他的作品參加日本、德國、新加坡、我國台灣等地區展覽,並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蘇先生是繪畫界公認的油畫大家,他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油畫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事業。他以深厚的學養作中西藝術融合的嘗試與研究,把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意識深入油畫表現,將書寫性的筆調與感性化的色彩融爲一體,開拓出具有東方神韻的寫意油畫,並將其提升到嶄新的境界。
來源:揚子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