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內蒙古清水河明長城保護期待『突破口』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1-4 21:46|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355|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4日電 題:內蒙古清水河明長城保護期待『突破口』    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熱潮。   三十多年保護長城的 ...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4日電 題:內蒙古清水河明長城保護期待『突破口』 
  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熱潮。
  三十多年保護長城的行爲只是熱情很高,投入不足,行動不力,收效甚微。如今,這股熱情在逐漸降溫,長城仍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內蒙古清水河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劉建國3日在談及保護該地區的明長城時語出驚人,他期待明長城保護要有一個『突破口』。
  位於內蒙古清水河的明長城清水河段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蹟東起原盆地青井兒溝村的五墩山(與和林縣交界),西至單台子鄉的老牛灣,與山西省偏關縣相接,是內蒙古與山西省共爲行政邊界的一段『界牆』。
  對於這段長城,劉建國說,六百年前的明長城能夠保存到現在這種狀況實屬不易。然而現在這段長城卻在一天天爛下去,不斷地『縮水斷身』和加劇消失的現實確實令人觸目驚心。
  劉建國分析『消失』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人爲的。
  『長城體量巨大,屬於一種特殊的不可移動的文物,我們無法將其移入博物館內保護,只能是趴在野外接受自然界的考驗。所以自然力的破壞是無法抗拒的。而來自人爲的破壞呢?』
  劉建國介紹說,清水河與山西交界的長城包磚牆體、包磚敵樓、除村莊附近被人爲拆除外,人跡罕見地段的牆台、墩台受雨季造成夯土膨脹使磚石自行脫落牆體現象較爲明顯普遍。
  讓他憂心的是,目前『黃龍池城堡原爲四面牆包磚,三面被人爲拆除外,現殘存一面磚牆,膨脹脫落是一個明顯的原因。經調查,口子上村,川峁村、後海子村,南海子等村的村民院牆、廁所牆、棚圈牆、掛磚窯面牆等磚石,均爲就地取材,直接拆除。』
  『但有很大一部分磚石老鄉說是自然掉落後他們順手撿回來使用。因爲自然掉下來的磚石較完整,人工拆除不僅費時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損毀了,不如靠撿划算。』
  對此現象,劉建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分析稱,與當地民眾保護長城的意識不夠有關。他透露說,清水河明長城在新中國建設時期曾遭到三次大規模破壞。
  第一階段是解放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生產運動中許多前世遺留的古蹟在這一時期滅失掉了。
  第二階段發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文物古蹟在政治運動中屢遭毀滅。劉建國說,這種『破壞』在當時是非常革命的行動,是不可抗力的。居住在長城兩側的村民利用條石、城磚壘個豬羊圈、砌一堵院牆、鋪院扎道、長城牆體開挖窯洞居住或堆放雜物等現象最爲普遍。
  第三階段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儘管國家和政府意識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並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法律法規,但仍有不法之徒以身試法,損毀長城。最具典型性的是1989年和2007年的拆毀長城磚石、盜挖礦產資源導致長城主體坍塌事件。犯罪分子被繩之以法。
  劉建國認爲,就目前而言,保護長城既無成功成熟經驗可借鑑,又無行之有效之辦法,這是中國文化遺產在保護領域內的一道難題。
  在他看來,破解這道難題必須從管理體制上尋找突破口,改變目前只是一些科研機構、民間保護團體、著名人士和業餘愛好者的奔走呼籲,或僅僅依靠一部【長城保護條例】的現狀,而必須是真正的全民參與,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投入。(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