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评杨澜之问:诠释了什么叫网络戾气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11-4 22:37|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112| 評論: 0|來自: 解放日报

摘要:  近日,获得联合国和平使者荣誉的郎朗通过联合国新浪官方微博做客微访谈。主持人杨澜也通过微博祝贺郎朗并提问:“对于世界上买不起钢琴,甚至生活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孰料,一问激起千层 ...
 近日,获得联合国和平使者荣誉的郎朗通过联合国新浪官方微博做客微访谈。主持人杨澜也通过微博祝贺郎朗并提问:“对于世界上买不起钢琴,甚至生活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孰料,一问激起千层浪。众多网友纷纷围观和评论,不少人指责杨澜语带“火药味”。有网友反过来质问:“对于世界上买不起电视,甚至生活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还有网友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味,认为杨澜一直致力于电视的大文化传播,而她却不能拿到这个奖项,所以能做的就是拿郎朗呛声。对此,杨澜发表声明称,这是缺少上下文的误读。随后,郎朗转发此微博,并希望流言可以平息。 
  其实,这仅仅是一段两人之间的平常对话与互动。从问题本身来看,提问给郎朗回答的空间很大,可以谈音乐对世界和平的价值,也可以谈郎朗计划如何做和平使者。而且对这个问题,郎朗也作了得体的回答。可是让两位当事人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很多网友硬是从提问中读出了不同“味道”,并快速掀起了不小的民意涟漪,引出种种负面猜测。短短两天,这条微博已经转发6万次、评论2万次,并曾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热门榜,“杨澜体”也迅速在网上走红。一件小事竟激起网络上如此汹涌民意,不得不引人深思。
  作为一个意见生产平台,网络舆论场有独到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让公众快速获取信息、积极表达意见等。但是同时,我们也常常见到撇开事实的网络情绪像没有闸门的洪水一泄而出,缺乏事实依据的无端揣测信马由缰。
  网络舆论场的不理性,常常是以群体性意见和情绪集中来体现的。这固然与特定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的设置有关,例如,在微博中,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速传导,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声势下,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诸如此类的理性思考往往会被淹没在一片嘈杂声中。所以,人们常常看到,在还原事实真相之前,网络情绪就已经出现一面倒,且这种一面倒的情绪往往伴随着指责、谩骂甚至人身攻击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风波也再一次诠释了什么叫网络暴力、网络戾气。
  但是,网络戾气从何而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情绪往往有着特定的对象,譬如,同情弱者、抵制特权等,这与当下公众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在增加有关,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但是,很多网友因此就常常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当事人,不去探问事实,抓住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甚至作出恶意的猜测和联想。其中,固然有刻板的思维定势效应在作怪,譬如,后妈总是坏的、富人总是见利忘义的,等等。但更多时候,则是借题发挥,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就这次风波而言,或许是因为公众对名人有更多的道德要求,也可能是杨澜提问的语气表达略有沉重。但从更深层次看,将杨澜的提问理解为质问、将普通的对话理解为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讥讽的原因,还在于价值观的变化。因为,网络固然有放大情绪的功能,但是情绪究竟如何,并不是由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决定的,而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价值判断来决定的。
  这一风波或多或少折射出,有些人更倾向于从负面去揣测人心,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狼”,而非善意待人,才是社会的常态。这种价值观,或许是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李小佳)
来源:解放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