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医疗、科研资源。老字号中药企业“同仁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知名医院、全国顶尖中医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均位于东城。 2009年12月29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办公会上,北京市东城区获准成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中医药“两极多点、三大平台”的发展框架,即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极核,以同仁堂集团为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极核,打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产业“三大平台”。两年来,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开展惠民服务、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为学生普及中医药文化 2011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联合开设的“中医药杏林实验班”开课。除了完成普通高中阶段全部课程外,《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等中医药基础课程,也成为实验班学生们的必修课。 实验班学生刘雪梅告诉记者,必修课程一周有两节,每周还有一次研究性学习,更让大家感兴趣的,要数参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史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大学药材种植基地等场所的实践活动。 宏志中学校长熊劲介绍,实验班从全市北京户籍的初中毕业生中择优选拔。增设的课程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相关专家为学生们“量身定制”的,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老师来校授课。“有些中医知识不好理解,但是经过老师的点拨,我现在对中医也有初步了解了。”学生穆思卿说。据了解,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获推荐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测试,两校间的合作,将探索出中学与大学联合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据了解,东城区在中小学开展“一经、一书、一园、一操、一网、一班的‘六个一’”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除开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外,通过诵读“中医养生三字经”、学习《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建设“身边的百草园”、练习“中华传统健身操”、开通“北京市青少年近视健康管理平台”等方式在中小学生间普及中医药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的熏陶。 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 刘老先生近来嗓子有些不舒服,在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不用排大队,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诊断、开药、取药的全过程。“有些小毛病,我都会来这儿找大夫给看看,省得去医院排大队,在家门口就医,方便我们老年人。” 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对于一些大病患者或是不方便挂号的患者,社区服务站还可通过中医药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挂号处的联系,为患者挂上号。医务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调出了包括诊疗系统、治未病系统、区域中医药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内容。系统中各患者的健康档案、中医诊疗电子病历、中医体质测评结果等内容一查便知。就连患者药物过敏史,和有无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等信息,也一一记录在案。 东城区制定了《东城区关于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的意见》、《东城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建设标准》、《东城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考评细则》,筛选出39个社区作为2011年试点,开展健康信息采集、健康状况评估、中医药科普和健康教育活动、中医药特色问题活动等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工作。打造以中医药防病、健康管理为目标,以中医药机构合作为途径,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 东城区还依托优势医疗资源,开展了医院与社区中医药服务合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与东城区社区管理中心建立了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化验单直通的新型就诊模式,为社区来源的门急诊、住院、生化检验开辟绿色通道。 东城区卫生局副调研员赖南沙介绍,该区组建了中医药科普知识专家宣讲团,编写了中医养生读本和宣传材料,开展“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工作。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试点地区”。 政策为中药产业发展开路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十病十药”项目首批新药“止渴养阴胶囊”在同仁堂集团亦庄生产基地下线投产。去年1月,北京市提出了威胁市民健康最严重的十类疾病,并发布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同时,全市12个委办局共同启动了中医药“十病十药”研发项目。由东城区政府授权,东城区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北京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在2011年11月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首都中医药十病十药产业化平台”牌匾。 东城区在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中医药产业列为全区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专项规划被纳入全区十二五规划体系。 东城区产业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方爱明介绍,在《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东城区提出了中医药产业发展要实现年均10%的增长速度。东城区将着力打造中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中医药品牌中心;发展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中介服务、中医药企业总部等五大行业;实施中医药产业监测、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产权交易服务、中医药投融资服务、中医药信息公共服务等五大支撑工程。 “从2012年开始,东城区对新型产业的政策扶持将从一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两次,方便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申报政策扶持。”,方爱明说,“同时,还将加大政企联合力度,发挥同仁堂、国药集团、医药股份等驻区医药龙头企业的业内辐射力,并且探索组建试验区中医药产业联盟。”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