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易中谈“史观”:写历史需要全球视野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12-20 20:22|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077| 評論: 0|來自: 四川日报

摘要: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学者。 陈羽啸 摄   “明星学者”易中天今年频出大动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写作《易中天中华史》。12月5日,第6卷《百家争鸣》在成都首发,宣告《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一 ...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学者。 陈羽啸 摄
  “明星学者”易中天今年频出大动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写作《易中天中华史》。12月5日,第6卷《百家争鸣》在成都首发,宣告《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一部圆满收官。
  计划耗时5-8年完成的《易中天中华史》有何与众不同?易中天将有什么样的个人解读?首发式后,易中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他反对“以论带史”,但是写史需要“史观”,需要全球视野。
  嘉 宾:
  厦门大学教授 易中天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黄里
  回答“3700年以来
  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记者:您对中华历史的“个人解读”,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易中天:我一直想写一套连贯的、能让人愉悦阅读的历史书,为此准备了二三十年。
  面对历史,我们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同时,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有些问题是必须回答的:为什么在史前时代,我们跟世界各民族走着相同的道路,一到文明时代就分道扬镳?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记者:在《易中天中华史》中,您提的是3700年中华史,仅这一提法就与前人不同,书中会出现很多颠覆性的东西吗?
  易中天: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国家的标志是有了城市。中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文明,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学证据,夏代遗址测定是公元前1750年,今年是公元2013年,加起来是3763年。所以中华文明是3700年,上下5000年是中华文化。
  像这样“颠覆性”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过去讲荀子在《性恶篇》中提出“人性本恶”。他讲的性不是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动物性。他认为人的动物性是恶的,而人的社会性是善的。
  记者:《易中天中华史》要写36卷,5至8年时间由一个人书写,引来太多质疑。您认为写好这部系列书最重要的是什么?
  易中天:很多人质疑我一个学中文的写历史,靠谱吗?但我这部书和其他通史不一样的是,我不追求面面俱到,把关键点讲清楚就行了。知识背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
  三大“武器”
  解决历史误读
  记者:《易中天中华史》并不是您写的第一本历史书,您的历史书写观是什么?
  易中天:我反对“以论带史”,但是写史需要“史观”,需要全球视野。要重新审视这3700年,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其次要有科学态度和价值体系。如此,我们才能看清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理解文明的意志,明确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我写史时会用哲学的思辨眼光来看历史,更重视逻辑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就是指从这个时期到那个时期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上的关系,我会把这个线索理出来,历史为什么发展成这样就看得清楚了。
  记者:您说过,“我不是在写教科书”。但客观来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您有没有担心误导读者,造成理解困惑?
  易中天:历史背后的东西不一定会被表面所遮掩。历史从未隐瞒,是我们常常误读。要解决“历史常常被我们误读”的问题,我有“三大武器”,即直觉、逻辑和证据。就证据来说,我主要参考是文献、文物和文字。当文献与文字、文物相冲突时,舍弃文献。比如,“以德治国”的理念过去认为是商代出现的,证据是《尚书》。但是,《尚书》中的《商书》是伪造的。我依据的是文物。商代甲骨文里所有的“德”都不是道德的“德”,是“得到”的“得”。到了金文里面,“得”加了一个心变成“德”。我查了所有青铜器铭文,目前发现有金文“德”铭文最早的青铜器是何尊,这是西周早期的出土文物,所以说“以德治国”是周代出现的。
  记者:您的著作都有强烈的个人观点,那么在写作中,取舍材料是否是一个难题?
  易中天:材料的取舍是写作中最难的部分,好多材料必须要下狠心舍去。《百家争鸣》中我就没有为老子专写一章节,我更多的是讨论诸子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一生都在转型老人也要折腾
  记者:频繁的社会活动,是否影响到您的写作?
  易中天:前段时间要集中精力写作第一部中华根,把很多邀请都推后了。我现在搞讲座是在“还债”。
  自从下定决心写中华史,我就不看报、不看杂志、不看电视,也不上网,手机是关掉的。这段时间我刚从春秋战国中走出来,马上又要回到秦汉时期去。
  记者:今年您在电视上担任主持人讲民生话题,明年有继续出镜的计划吗?
  易中天:我现在太忙了,时间越来越少。明年我会放慢脚步,尽量少参加一些活动,想多用点时间来写书,尽量写完第二部。我66岁了,一生都在转型。一个老人只要不断地刷新自己,就会有66岁的年龄、46岁的心脏、26岁的心灵。年轻人折腾,因为他来日方长;老年人也要折腾,因为他机会不多。
  记者:您在《易中天中华史》里有没有可能特别关照一下“四川文化”?
  易中天:四川是天府之国。但书中会不会特别关照四川历史我不知道。我不太喜欢地方情结,也反对一切中心论。我主张的是全球视野。在我看来,世界各民族和各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
  采访故事
  和易老师“过招斗嘴”
  得知易中天老师要来成都出差,12月2日,记者拨通他的电话几次,但都没人接。最后,只好发出请求采访的短信。没过多久,易老师打来电话:“是你要采访吗?你先说说要采访些啥?”记者把采访提纲梗概赶紧报上。“好吧。在蓉日程满满,我尽量想办法吧。”选题通过。
  第二天,记者有些坐不住了,又给易老师发了条短信:“易老师,空下来没?”回信:“今明两天没时间,抱歉。”又问:“5日,易老师和吴思高峰对话前,能不能抽出时间?”又答:“之后比较靠谱。”记者说:“好!”短信用了感叹号,不是欣喜,是想说您跑不了的。
  第四天,高峰对话完毕。易老师果然忘了答应采访的事情,立马要走人。记者赶紧递上名片,报上短信内容,楼道里一步也不放松地紧跟着。易老师打趣道:“总得让我撒泡尿吧?”之后,记者把他逼到休息室一角:“您坐,我们就蹲着。”这时,易老师依然不肯放过细节:“你先把录音机打开,我才开始说。”记者道:“我用手机录。”易老师警惕性很高:“那你打开录音软件。”采访,就在和易老师的斗嘴中开始了……
  末了,记者问:“易老师,不上网,不带电脑,稿子就不方便给您看了。万一我们随性一写……”“那我就封杀你。有好几个乱写的,都被我封杀了。”采访就在大家的哄笑声中结束。
来源:四川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