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考古专家:发现文物不是考古工作的目的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4-6-4 03:42|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908| 評論: 0|來自: 山西晚报

摘要: “拿着黑驴蹄子,蹑手蹑脚地在古墓的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千万千万,不能对着古尸吹气,要不然会诈尸……”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汗毛颤栗,冷汗直冒?要知道,这都是盗墓小说中赚人眼球的一常见场景,放到现实的考古工 ...
“拿着黑驴蹄子,蹑手蹑脚地在古墓的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千万千万,不能对着古尸吹气,要不然会诈尸……”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汗毛颤栗,冷汗直冒?要知道,这都是盗墓小说中赚人眼球的一常见场景,放到现实的考古工作中,那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换句不好听的说,如果考古工作面对的是如此灵异的环境,谁还会去干这行?所以,小伙伴们醒醒吧,千万别再相信这离奇诡异的事了。至于考古工作者究竟是怎么工作的,还是要听听他们的说法。 
  问题1
  大墓里是不是都机关重重?
  考古盲说:这难道还算个问题吗?没看过电视?没看过电影?没看过一打开墓门咻咻的飞刀和到处弥漫的毒气?哦,当然我也知道这都是夸张的,但我相信这些夸张都来源于真实。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墓主人的角度去思考,他当然也知道自己死后可能会有人盗自己的墓,肯定会设置一些障碍的。死后被掘墓,那是最狠的骂人话,谁不怕?
  专家说:不是,那是小说里的虚构,如果每个古墓里都是机关重重的话,考古者就成高危职业了。不过,古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通常会在墓葬建造时采取一些防潮防盗的手段,比如:周代贵族墓葬中所见到的积石积炭墓,即用石头、木炭、白膏泥等材料填充在棺椁周围,用于防潮防盗。还有的名人墓葬,会设立一些假的墓葬,防止被盗。
  那么,有人肯定会问盗墓者为什么会有死在墓里的情况,可能有自然和人为几个原因:一些密封较好的墓里面经过几千年的变化,里面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盗墓贼通过盗洞进去后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就会中毒身亡。还有可能就是盗墓团伙之间存在利益之争,人为谋害。
  对于一些墓葬考古项目来说,考古工作者会采取封闭式发掘和整体揭露性发掘,前者会存在较大“危险”,毕竟墓葬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存在,会有一些有毒气体,所以工作人员会戴口罩进行作业,尽量避免待的时间过长;如果整体揭露性的,也就是揭开墓葬顶部进行发掘的,条件会好一点。
  问题2
  听说最开始的考古手册就是“盗墓实录”?盗墓的留下来什么东西能被考古借鉴?除了洛阳铲,还有啥工具是用的人家的。
  考古盲说:这个还真是头一次听说,考古能和盗墓联系起来。不过仔细想想,考古从盗墓那儿借鉴来的应该不少,盗墓这个行当持续了多少年了,就算没有先进的科技,一代又一代经验流传下来,也能够写一本厚厚的书了。盗墓书上讲的摸金校尉什么的,那可是个古老行当。估计除了揣只黑驴蹄子在身上不会学,其他的尽可以多学一点。
  专家说:作为真正意义的中国考古学,是以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主持夏县西阴村的考古发掘为开端的,当时采用的是美国人类学的田野发掘技术,虽然较之现在成熟的考古发掘理论和方法还有待提高,但是已经有一套较为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和办法,并不是什么“盗墓实录”。
  当然,洛阳铲最初是由盗墓分子发明的,因为其设计结构具有钻探优势,人们可以根据探出来的泥土,来判断地下的时代,这还是很便捷的。另外,洛阳铲可以长达十余米,当它向地下钻探时,有时候会感觉碰到了砖瓦,钻不动了,这就代表地下肯定有墓葬或者遗址,所以这个工具为考古行业所借鉴。目前从盗墓贼那留存至今的也就是洛阳铲了。不过在我们看来,其他行业使用的任何工具形式,只要它可以在保证不会造成古代遗迹遗存破坏的前提下,满足考古的需要,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晋阳古城遗址东区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无法使用洛阳铲,就引进了地质所用的物探技术。还有,几年前太山出土的金棺,最后为了不破坏金棺表面的丝绸缎带,考古工作者就对其进行了X光扫描,从而确定里面有舍利子。
  考古与盗墓有着本质的区别,盗墓只是为利益驱使,仅以盗取文物为目的,不择手段地造成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毁灭性破坏。考古以抢救性保护为目的,通过科学发掘的方式,尽可能地全面保存和复原整个遗址内的历史信息,而不会获取任何文物。我国法律有明文规定,对盗墓这类犯罪行为一定要予以严厉打击。
  问题3
  搞考古时,有碰上灵异事件的吗?
  考古盲说:河边走多了,总会湿鞋。古墓下多了,总会看到点儿不该看的东西吧。从迷信的鬼魂说,到现代的磁场说,我认为古墓里一定有点儿和外面不大一样的东西。不然为什么我一去什么什么陵就觉得特别阴森呢,为什么古墓里出来的物件总让人觉得特别寒凉冰冷呢。不知道考古工作者能不能看到,反正我是挺害怕。
  专家说:我们访问过许多不同年龄段的考古工作者,还没有听说过所谓的灵异事件。当然,现在很多读者都被盗墓小说蛊惑了,这只能说明小说作者是个极具想象力的人,但他这一顿瞎编,可给我们添了不少麻烦。现在,人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有没有遇到过诈尸?”“见过‘粽子’没?”听到这些问题就头疼,要是真能遇到这些,谁还从事考古工作啊,岂不是保命要紧?
  考古所接触的是已逝古人的遗存,又受法律资质的限制,这属于小众的行业,所以在大家眼中都觉得我们的工作是“神秘”的,大众对考古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也完全能理解。但考古真实与小说完全不同,后者是虚构是想象。考古并不是盗墓那种“挖坟掘墓、挫骨扬灰”的缺德行为,相反,考古反而会因为复原历史、保护遗产的行业性质,而倍感责任的荣耀和重大。
  问题4
  搞考古时为避免有些“脏东西”,会不会戴些特定的饰物?
  考古盲说:我觉得不仅需要戴,还需要找好的戴。什么千年古刹开过光的符呀,什么百年老桃树做的剑呀,可劲儿往身上招呼。就像是咱们民间,去拜祭过世的人时,也要戴个红布条对吧。有时候不是说真的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而是给自己一种安全的心理暗示。
  专家说:戴信仰类饰品,是与个人信仰有关的表现,与考古工作本身无关。
  问题5
  怎么能知道地下有文物?人家盗墓的都是望气看风水,搞考古的有没有高招?
  考古盲说:哦,我要是考古专家听到这个问题我就生气了,当然我也不知道具体问什么。但是我觉得看土啊,看水啊,这对于考古专家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吧!应该还有更专业的设备,什么各种探测仪呀,各种透视仪呀,连秦始皇陵那么大的陵墓,都能探测清楚里面有什么,其他小墓那还不是更简单了。
  专家说:我们中国的考古发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性发掘,一种是抢救性发掘。所谓的主动性发掘是指考古工作者根据科研计划向国家申报,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之后,针对各自的课题研究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发掘。而抢救性发掘是因为盖房、修路等基本建设,以及盗墓等对地下文物带来破坏,而不得不被动进行的抢救性挖掘与清理工作。通常,抢救性发掘比较多。
  考古工作的流程一般是调查、钻探、发掘、保护、研究。无论是主动性发掘还是抢救性发掘,都要通过这样的步骤流程。主动性项目,因为长期科研需要,能否发现重要的遗址(注:此处是遗址,而非文物遗存,“重要”的含义也是说该遗址保存了多少历史信息,保存的信息越多,则越重要),前期一定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比如走访附近的居民,看地表遗存的分布,观察水域、道路等地理环境的变迁等等进行推测。抢救性发掘,则完全在建设施工或盗墓破坏区域内,发现什么,就研究什么,保护什么。
  但无论是主动性发掘还是抢救性发掘,发现文物并不是考古工作的目的,文物作为遗存,只是分析研究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的依据。所以考古工作者不会试图去寻找文物,也就不会有发现文物的高招。本报记者 孙轶琼 康少琼
来源:山西晚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