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厘米深车辙深印石道上
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产点之一,也是该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6月23日,在三门峡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宁会振的引领下,大河报记者赶赴崤函古道遗址现场,实地领略这处“世遗”的独特魅力。 宁会振介绍,崤函古道是古时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区(今三门峡市)道路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开辟使用。位于三门峡市境内的夏后皋墓和周文王避风雨台,真实地说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时期便是东西方文化、商旅和有关交往的交通大动脉。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产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银山麓,路面为石灰岩质,全长230余米,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痕。 6月23日下午4时许,古道遗址现场,炎日下,似有清凉的风从悠远的历史吹来。 一条石头山坳里,两条弯弯曲曲的车辙清晰可见,让人惊叹。长久的碾轧,再加上水沙的冲击,车辙已成一道小石沟,摸起来十分光滑。两条车辙间,留下处处马蹄痕。 指着一处40厘米深的车辙,宁会振说,这段古道是古丝绸之路上至今保留的唯一的“道路”遗迹,也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的一条“道路”遗址。据他讲述,除了这段230余米的遗址,当地文物部门目前还发现了6公里多长古道遗迹,断断续续,有的已深埋地下。 神秘的古道并不孤单。在古道周围,众多的历史遗存陪伴左右。在崤函古道石壕段遗产点附近,记者还看到歇车坪、石灶台、烽火台等遗迹。在歇车坪上,能看到搭建草庵的柱洞,而作为古代行车者做饭用的石灶台,更轻易将人的思绪拽入活生生的历史。“说不定那是古人野炊用的呢”,宁会振笑谈。 作为三门峡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古道的申遗成功对当地意义重大。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告诉记者,申遗成功后,除了有利于提升遗址本身的保护外,也将有利于增强该市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促进文化、经济的对外交流和开放的同时,也会更好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记者房琳文图 来源:大河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