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中國家風 傳中國文化 近日媒體報道的一場民間『家規試驗』,頗為引人關注:見『80後』的兒子媳婦婚後生活過得一團糟,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公公實在看不下去,將單位的那一套管理經驗搬到了家裏,給小夫妻倆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並嚴格考核。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在考核制度的高壓下,兒子漸漸對婚姻失去了信心,最後向法院提起離婚。 這場『家規試驗』,在初始之時得到家裏包括這對『80後』小夫妻的贊同,甚至最初改變了小夫妻過度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慣。雖然最後未能成功,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對淳樸、正氣、積極、通達家風的嚮往。 此前不少媒體對家風也有諸多報道。在被問到最喜歡的家風時,不乏有人反問何為『家風』。不可否認,相當長一段時間,家風一詞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固然有社會發展、家庭結構變化、女性工作率上升等原因,但也有一個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將家風等同於落後、沒有現代性的事物。 傳統家庭觀念中,有不適合當下現實生活的地方,也無法擺脫鄉土中國中差序格局的深深烙印。但是,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細胞,其內部還是應當有一個基本的規則,家庭成員之間也還是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相處之道、禮儀規範。現在不少新的社會問題源頭出自家庭,離婚率上升、子女叛逆、低齡暴力等,都與家庭教育的某些缺失和不足相關。譬如,要麼溺愛子女,要麼漠視打罵子女,而缺乏真正平等看待子女的態度等。某種程度上,一些大學室友爭吵、社會戾氣事件也與家教的鬆懈、家風的日漸式微不無關係。 其實,家風也好,家規也罷,都有着顯著的社會功能,如價值觀傳遞、維繫社會穩定等。家風不再、家規消失,直接的後果就是,這部分功能因無所依附而日漸消亡。反之,如果家風醇厚、家教嚴格,本應有的社會功能就得以彰顯。這可以從一些事例中體現。過去家中有的通過儀式化的內容,例如,食不言、寢不語等用餐禮儀,就餐落座時要講究長幼、主客次序等,從而讓家庭成員感受家庭的重要性。缺失了儀式感的家庭,即使溫情滿滿,也容易缺乏某種莊重感,缺乏對家這個事物本身的尊敬。有的則通過對子女的諄諄教導來傳遞價值觀而並非單純的知識,從而告訴孩子什麼是生命的價值、怎樣面對社會、怎樣處理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 現在存在的誤區是,因為傳統家風中一些舊觀念的不適用,而否定家風本身的社會功能,進而否定家風存在的意義。這也說明,當下呼喚新家風,不是不加選擇、一味復辟傳統觀念,如棍棒底下出孝子這類觀念肯定要革新。在新的文明觀念下,需要倡導家庭成員之間平等人格基礎上的尊重長輩、愛護子女、善待他人等。其實,有的東西是活在我們的血脈裏的,這就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好的文化傳統。家風的本質是一種文化傳承。 今天談家風,不是要讓人們回到過去,做舊文化中的舊人,而是在反思的基礎上做新文化裏的新人。構建起一套適應新時期的家風、家規、家訓、家教等家庭文明規範和禮儀,應當成為新時期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基石,也將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搖籃。 文/李小佳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