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以民為本 立法為民

國學新聞

2014-11-21 00:00|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023| 評論: 3|原作者: 柯旭|來自: 南方日報網絡版

摘要: 立法從過去注重『立權』轉變為更加重視『立責』,從過去注重維護公權轉變為更加重視規範公權、保障私權、尊重人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了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筆者僅就第二部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在論述科學立法時許多富具新意的關鍵表述談談認識。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從依法治國到依憲治國的認識躍升

憲法是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的皈依和根本。對法治的堅持歸根結底是對憲法的堅持。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必然深化。

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範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範圍,依法撤銷和糾正 違憲違法的規範性文件,禁止地方製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我國『多頭』立法體制決定了法律衝突的情況時會發生,尤其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日 趨複雜,各種立法主體的立法權限不斷擴張,規範性法律文件日益增多,現行備案審查制度存在的缺陷凸現,『立而不備』、『只備不審』的現象還存在,需要引起 足夠的重視並加以完善。

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立法指導思想的重要革新

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關於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命題,它體現了立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指導性,對於推動立法工作與時俱進具有深遠的意義。

立法作為法治建設的首要環節,既是調節社會利益關係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改革風險、推動改革深化的有效途徑。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立法 的功能應從注重總結實踐、提煉經驗轉變為重視引領,增強前瞻性。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就是強調注重運用法律手段調整利益關係,確保黨的政策主張成為 全社會一體遵循的法律規則;就是強調注重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改革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把做好頂層設計同先行先試、探索創新有機結合 起來,通過立法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制度創新、引領改革發展。

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立法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立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歷經立項、起草、審議、修改等各個環節,需要各相關方面共同配合,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方利益的影響,充分發揮立 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必然要求在黨的領導下發揮好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切實加強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主要把握對立法決策的主導和對立法起草 的主導,同時,積極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議案、建議與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規銜接機制,認真研究採納代表議案提出 的相關建議,拓寬代表參與立法工作渠道,更多吸收人大代表參與調研、審議等立法活動。

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立法理念的重大轉變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 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 性、有效性。這實質上對什麼是良法,如何提高立法質量作出了指導性闡述。

一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立法要從過去注重『立權』轉變為更加重視『立責』,從過去注重維護公權轉變為更加重視規範公權、保障私權、尊重 人權,切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要維護社會公正。建立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基本原則的一系列法律 制度,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也是根本保證。三是要堅持立法程序民主。要讓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 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推進法制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四是要堅持立法技術精細化。重點圍繞增強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提高立法的科學 性、針對性、有效性。

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與改革關係的新階段

【決定】提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立法與改革決策相一致,絕不意味着立法僅僅是簡單地、單純地『符合』改革要求就行了,而是要通過整個立法程序,使改革決策更加完善。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法理學博士)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