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原生態的文化規矩,乃至原則被打破,各種『文化學』論調不斷推出,相互之間的不一致甚至衝突便衍生諸端『定義困境』。究竟什麼是文化,竟成爲傳統文化學者的『心病』。 20世紀上半葉,人們談論最多的是『革命』;20世紀下半葉,人們談論最多的是『經濟』;進入21世紀後,人們談論最多的則是『文化』。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精英,還是百姓;無論是商界,還是學界,似乎不談文化就沒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住宅文化……各種『文化』現象頻頻出現,幾乎成爲一種『流行病』;文化產業學、文化交際學、文化符號學、文化社會學……各種『文化學』論著不斷推出,然而,各種觀點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學者們似乎陷入『定義困境』中,究竟什麼是文化,甚至成爲文化學家們的一個『心病』。 文化不可能單純地從文化自身得到解釋。文化爭論的背後是生產方式、經濟形態以及政治制度的競爭 在這種種不同的觀點中,我注意到這樣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爲,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文化是指人所創造的一切,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這三種基本形態。物質文化涵蓋了文化的所有物化形式,包括物質生產資料和物質生活資料;制度文化是指規範個體行爲,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交往的方式;觀念文化是指人們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廣義的文化實際上是指『人化』。狹義文化是指觀念文化,包括風俗、習慣、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等。狹義的文化實際上是指以意識形態爲主要內容的『觀念形態的文化』。 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坦率地說,這是一種無原則的糊塗觀念。文化當然是人創造的,但不能說人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如果把人所創造的一切都稱爲文化,實際上抹平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區別,取消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界限,從而把社會與文化看作是同一體了。實際上,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毛澤東語)就其實質而言,文化屬於觀念形態,包括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學思潮、風俗習慣。文化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產物,是理論世界、價值世界、意義世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