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鲍鹏山讲士的起源与发展 从仕官演申为学士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5-6-18 11:39| 发布者: 延章| 查看: 6692| 评论: 0|原作者: 崔璐|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

摘要: 上海开放大学的鲍鹏山教授主讲了《孔子与士》,结合《论语》等儒家经典,将“孔子与士”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指出原始儒家学说目的是致仕,孔子之后,儒学变成学派,士人不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道 ... ...


《论语》讨论的全是价值

孔子要改造士,要给士一个新的面貌,让士承担一个新的职责。在孔子办的私学里面,他的学习宗旨不是再去学习礼乐射艺书数这些做官必须的专业和技能,而是揭示和弘扬价值。《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的几乎没有专业性的知识,有的是关于价值的讨论,几乎所有的问答都锁定一个问题——价值的产生。鲍鹏山讲道,在孔子去世以后,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跟他们的教导,把这些教导记录下来,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在《论语》保存下来的二十章,五百多则里面,没有一条关于知识问题的问答。有的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仁”?这跟知识性的问答不一样,今天的大学里面把价值问题变成知识问题,变成概念,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个概念,叫名词解释,这就把一个活生生的价值问题变成了知识问题。这种教育下,学生可能问题回答得很好,但却做不好,知行就分开了。为什么知行会分开?从古至今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王阳明就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为什么知而不行?王阳明说,“知而不行还是未知”。就是当你把价值问题变成知识问题的时候,我可以交上一份完美的知识答卷,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做不好;但是如果回到价值问题的时候,那是离不开行的,知行合一,在价值这个层面上是不需要讨论的,只有在知识的层面上才是可以分开的。

通读《论语》会发现,有的人问孔子何为“孝”,何为“仁”?这跟大学的考试是不一样的,大学的考试问什么叫“孝”,什么叫“仁”,是在考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概念,把它变成知识了。但是孔子的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仁”,他问的不是一个概念,是怎么样做才叫“仁”。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对话,会发现在《论语》里面没有一条关于知识问题的问答,有没有关于专业和技术问题的问答呢?鲍鹏山举出《论语》中唯一一条关于专业和技术问题的问答——樊迟问稼,“《论语》里只有这一则,学生问到了专业技术问题,被孔子否定,偏偏还是被孔子否定的。樊迟问稼问的是一个专业问题,一个技术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这个情节你可以想象一下,孔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我不如老农民,这时我想孔子的脸色一定非常不好看了。樊迟出。子曰:‘小人哉’。后来把这句话拿来批判孔子,第一瞧不起劳动人民,第二瞧不起专业知识。其实这完全不是在一个逻辑层面的,没有办法对他进行合理地批判。因为孔子做的是精英教育,跟歧视劳动,歧视劳动人民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是樊迟走了之后,孔子说他‘小人也’之后,又讲了三句话:‘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分别讲到了三个概念:礼、义、信,这是价值的东西。为圃学稼是技术,而礼、义、信乃是价值,这是孔子在告诉樊迟,假如你将来从政,那么你要做什么。樊迟走后,孔子讲的这三句话,他是在讲为政之道,这是价值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所以说《论语》里面没有关于知识和技能的讨论,讨论的全是价值。”

孔子重新塑造了“士”,赋予士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代的内涵。《论语》中,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本来士是不需要问的,如果这个概念是清晰的,他不需要问。当子贡这样问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问孔子心目中的士是怎样的?在你的教育完成以后,你想把士变成什么样子?子贡的这个问题就已经暗示,孔子对士进行了改造,士有了跟以前不同的内涵。

12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