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夏學鑾論『和合』 中國偉大復興所賴之基石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5-7-11 23:24|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922| 評論: 0|原作者: 夏學鑾|來自: 南方日報

摘要: 『和為貴』與『貴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緊緊圍繞正義的原則,以仁、義、禮、智、忠、孝、愛、悌、寬、恭、誠、信、篤、敬、節、恕等諸德促成人和,中和,乃至和合是華夏文化為人類大同探索出 ...


『和合』概念的特徵研究

『和合』概念的外延研究是『和合』概念的特徵研究,特徵研究說到底是『和合』概念本質屬性的外化或對象化研究。正是這種本質屬性的外化或對象化,才形成了分門別類、豐富多彩的『和合』本質外在表現。

如果說內涵探討說的是當下,那麼,外延研究說的則是過去;再打個比方,內涵探討如果用『水果』來表示的話,那麼外延研究則是指其它類型的水果,比如桃子、梨、葡萄、香蕉、菠蘿蜜等。

不可否認,『和合』概念在不同學派那裏有許多外部特徵或對象化的表現。比如,儒家貴『和』尚『中』,認為『德莫大於和』。【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又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古人對『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統一。儒家倡導推己及人,由近至遠的思維模式,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儒家主張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要洞明『和實生物』之道;個人修身養性,要講究『心平氣和』之功;與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應對潮流,要堅持『和而不流』之則;治理國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國與國交往,要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之規,最後的終極關懷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諧』的價值追求。這是中國古聖先賢們積千年之理論與實踐而積澱流傳下來的精神瑰寶。作為當今人士,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和弘揚這一歷史傳統。

儒家學說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於一切。儒家強調人際關係,『以和為美』,提出仁、義、禮、智、忠、孝、愛、悌、寬、恭、誠、信、篤、敬、節、恕等一系列倫理道德規範,其目的就在於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並把這種普遍的『人和』原則作為一種價值尺度規範每一個社會成員。

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和地位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如儒學中『以德治國』、『以法治國』、『治國安民』、『明禮誠信』、『祥和社會』、『協和萬邦』等都是當今政治文明建設、和諧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源泉與根基。一個民族只有在努力發展經濟、提升國家『硬實力』的同時,保持和弘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和壯大自己的『軟實力』,才能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導)

12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