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政策研究对于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期刊出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政策研究奖评选出的四个获奖项目,以期通过其先行先试的经验,对全国范围内中医药政策体系构建,起到启发示范作用—— 政策研究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政策研究奖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及其直属单位推荐,采取严格评审程序,还首次对媒体和参评人员全面开放答辩会议。 •创新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创新业务管理机制。 •创新中医医疗联合体组建新模式,创新中医医联体理论,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 •首次提出构建“四级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明确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项目由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执行院长王洪等领衔完成。北京中医医院通过公立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顺义区中医医院)模式的创新,建立了北京首家新型中医医疗联合体,通过合理分配中医医疗资源布局,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的流程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支撑制度措施,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实现“保健健康在基层、小病、慢病在社区、大病、常见病到区县、疑难危重在三甲”的四级诊疗模式,形成医疗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 首先,项目创新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双方在“财产归属关系不变,编制管理方式不变,公益性和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变,各自相关的纠纷、债权、债务的处理渠道不变,接受属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指导不变,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和组织构架不变”的合作原则基础上,创新了管理模式。 项目还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实施统一管理。引入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院长负责机制,审议托管医院发展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项目、运营情况监督等重大事宜。实施管办分开:坚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开展实质性的整合,全面提升托管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项目注重创新业务管理机制。坚持品牌资源共享:合作双方共享北京中医医院的历史品牌、医教研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融合两院文化,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医疗资源共享:实施临床重点专科集约化管理,实行同一专业的统一管理以实现集团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次,创新中医医疗联合体组建新模式。通过建立以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县)中医医院为枢纽、涵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至基层卫生服务站的层级联动模式,在北京建立首家不同层级一体化的中医医疗联合体。 项目创新中医医联体理论。提出医联体建设的“大树理论”,认为医联体是一棵大树,三级医院是树干,二级医院是树枝,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是分支,基层的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是树叶,连接大树各部分的是网络信息系统,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等不同方式建立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医联体,在体制上一定程度突破了现有的政府管理机制,为医改提供有效范式。 项目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通过一体化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在体系内充分调动专家资源,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简便廉验”优势,通过专家下社区巡诊及定期出诊、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向基层开放名老中医工作室等措施,提升基层网底服务能力,服务基层百姓。 项目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通过医联体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下沉,将治未病服务模式与地方政府慢生活主题小镇建设项目结合,为小镇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服务,践行“生活中医”理念。 项目通过建立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作为托管方的北京中医医院,品牌效应更加明显,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上升,管理人才及业务骨干也得到锻炼和培养,双向转诊明显增加。被托管方顺义医院实现四升两降(包括门诊量、出院病人数、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及绩效明显提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下降),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百姓得到改革实惠,一体化中医医疗体系内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人次提升,中医药参与率提高,闲置病床得到较好的使用,病床使用率提高,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下属村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及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