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駐華大使嚴農祺,曾因患有頸肩綜合徵、頸肘綜合徵、頸腕綜合徵引起的關節疼痛導致行動不便,經過平衡針灸5次治療,目前已無大礙。嚴農祺也曾疑惑關節疼痛不用藥、光靠扎針能否管用,但是經過幾次治療後,他不由得對中國的特色療法心悅誠服。 對於中醫針刺、推拿這些傳統療法的奇效,不少人有過親身體驗,但讓中醫人困擾的是,對於這些療法的優勢病種,『治得好病,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也可稱得上中醫『學術滯後』的典型。 追究探索『所以然』 『為什麼平衡針採取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的方法能達到神奇的止痛效果?為什麼老醫生的推拿手法輕柔卻更有效?這些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作用機理是什麼?』 作為中國第一位推拿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院長房敏早在學生時代就有過很多類似的疑問。而回答這些疑問,也正是揭開中醫奧妙的過程。為此,房敏十多年前就開始對推拿治療脊柱病的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2007年,房敏主持的『基於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研究』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的認可,獲批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 房敏帶領科研團隊在全國範圍篩選出在醫院運用多年、中醫特色顯著、療效肯定的4種中醫特色療法和1種特色學說作為首批研究項目,包括遼寧彭靜山教授眼針治療中風病,北京王文遠教授平衡針治療頸肩腰腿痛,山東臍療治療痛經、腸易激綜合徵,南方醫科大學原林教授的筋膜學說,以及上海的特異性手法。 『這些療法特別符合我的興趣,中醫的奧妙到底在哪兒?基礎理論的研究途徑從何入手?』房敏說,這些問題都促使了該項目的立項與研究。 核心理論是經絡失和失衡 在申報的973項目中,房敏的科研團隊將他們的研究對象統稱為『傳統特色療法』。那麼,何為『傳統特色療法』? 『可以說是不太入流、沒有納入中醫藥院校的課程教育中、沒有納入政府公辦醫院的專科專病中,但臨床療效卻很好、技術十分獨特的療法。』房敏說,像特異性手法、眼針、臍療、平衡針等,都是經歷『實踐、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過程總結出來的,雖『不太主流』,但在臨床中真正解決問題、深受患者歡迎。 科研團隊總結認為,這幾個特色療法的核心理論,都是經絡的失和失衡。為了使項目研究更為嚴謹、更容易獲得我國中西醫界乃至國際醫學界的認可,房敏承擔的國家973計劃項目以各課題的假說為指導分部求證,以文獻研究構建理論框架、臨床研究規範操作方法,分析影響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實驗研究探索作用途徑及效應規律。 具體來說,手法課題組建立了『筋骨失衡,以筋為先』創新理論體系,提出了『調筋為先,筋骨同治』的中醫臨床法則;眼針課題組創新發展『八廓學說』,提出『八區十三穴絡腦通臟腑』的眼針理論;臍療課題組提出了『神闕穴連同經脈,調節臟腑』理論,平衡針課題組發展了『巨刺』『繆刺』法,提出了『反應點』理論;筋膜課題組提出了『人體結構兩系統』理論,驗證經穴是筋膜支架上接受刺激並能產生生物學信息(效應)的部位。 構建特色療法基本理論框架 經過4年多的研究,2011年底,該項目順利通過結題驗收。項目進一步驗證了特色療法的臨床療效,而且證明和發展了中醫學的重要核心理論經絡學說,首次構建了中醫特色療法的基本理論框架及科學內涵,探索了研究中醫特色療法的模式。 實驗證實,中醫經絡理論是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依據,『經脈失和、經筋失衡』是各特色療法的主要病機特點,以疼痛和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疾病是中醫特色療法的主要適宜病種,建立標準規範的各特色療法的操作規程可保證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從局部的理化刺激到靶器官綜合效應的外周-中樞途徑是各特色療法的主要作用機制,構建中醫特色療法的理、法、術體系有助於提高該類適宜病種的防治水平。 隨着中醫特色療法基本理論框架及科學內涵的建立,『特異性手法』、『眼針』、『臍療』、『平衡針』這些過去百姓有些陌生但對於優勢病種確有療效的特色療法,即將大跨步進入人們的生活,為百姓健康服務。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