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现代的广州塔与传统岭南建筑猎德祠堂在夜色里相互辉映。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其本身的可亲可近可把玩,来自于不同的民族、群体、个人的身临其境。不管是传承文化,还是享受文化,或是发扬文化,都要让传统文化以小、清、新的亲切姿态示人,让多数的人“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感受生活之趣,感受熏陶和进步的喜悦。 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一种价值选择,而这种不知不觉的选择则折射出了个人潜伏内心的理念和文化。各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是在生活中被不断地影响和引导,进而成为人性格或品位的一部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搞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总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抽出来,简单、直接地灌输给孩子们,显得粗暴、无趣,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让人十分反感。就如同为了让小孩达到所谓的“科学喂养”的目标,精确地把营养物质提纯出来,按照科学的方法混合之后,喂给孩子,结果孩子很逆反、厌食,最后还容易得病,没有健康可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而且也是很容易让人亲近的对象。很多外国人痴迷于中国文化,有的因为京剧,有的因为汉字,有的因为饮食,有的因为建筑等,成了中国通。最近看了“成语听写大会”,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目。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日常生活中被时常使用,很多时候若是不用就好像不会说话了,用了就会让交流双方都会感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节约语言又颇能显出文化涵养。成语听写、汉字听写、诗词背诵等栏目在最近几年很热,收视率也很高,究其原因就是文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放下身段,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让我们亲近,让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能在其中与之交流,都能在内心里掀起波澜。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其本身的可亲可近可把玩,来自于不同的民族、群体、个人的身临其境。有时候很佩服西方人的文化营销策略,强势的西方文化以音乐、电影、饮食、化妆品、服装等进入东方或其他地区和国家,其本质就是抓住了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提供这种需要的过程中把文化因子融入其中。食色,性也。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电影,满足人的听觉、视觉;饮食,满足人对食品的消费;化妆品和服装则满足人的遮羞、保暖和审美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以文化为其精神内核的。 毋庸讳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并不好。这既与传统文化的内敛、自足有关,也与我们国人没有挖掘和反思有直接关系。记得有一句话,文化在很多时候都是“日用而不知”的,在新时代里要继承和宣扬文化和传统价值既要“日用”,更要“知晓”,还要理解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最近几年,有一些做得还是很好的,诸如中医和孔子学院在海外生根开花,中餐也走出国门。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跟着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学习,我们也学会了开一些卖盒饭等中式快餐的餐饮业,很受欢迎。最值得书写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通过挖掘传统地方饮食,带着有人性温度和传统文化深度的味道,反映了各个地方的人民群众的喜怒哀愁的普通生活,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品味人生百态、欣赏各种美味饮食,感受蕴藏于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中感动,在感动中升华。 让传统文化有气场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身临其境。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各种各样的生活之中,不论是充满审美的艺术载体——雕塑、音乐、舞蹈、绘画等,还是充满生活味道的日常生活——吃、穿、住、用、行等,都能在其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就如同一棵树吸收营养一样,只有把根系插得更深,让极小极细极密的须根与土壤、水分等无缝隙亲近、接触,才能汲取营养和水分,大树才会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同样的道理,不管是传承文化,还是享受文化,或是发扬文化,都要创造条件,让传统文化以小、清、新的亲切姿态示人,让多数的人“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感受生活之趣,感受熏陶和进步的喜悦。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既要大水漫灌,形成强烈的气势和氛围,同时也要细水长流,从经常和长久上来下功夫,更要润物无声,在春风化雨、耳濡目染中得到影响,品味到其中的魅力。进而,让传统文化有气场,有生活、生命的趣味儿。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