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在“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并同习主席交谈的情景,56岁的埃及汉学家穆赫辛·法尔贾尼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当时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中国领导人给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我对习主席说:‘欢迎您访问埃及,埃及谚语说,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回来。希望您多喝几口尼罗河水,多访问几次埃及。’习主席非常亲切和蔼地同我握手,说‘谢谢’。” 法尔贾尼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的中文系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在他的努力下,《论语》《战国策》等一大批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及莫言和阿来的小说等中国当代文学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介绍到阿拉伯世界。 “中国的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但是很遗憾,埃及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很不够,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笔让中国文化在阿拉伯的土地上绽放新的生命,让更多埃及人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法尔贾尼说。 法尔贾尼曾用了两年的时间将《道德经》由汉语直接译成阿拉伯语,“在我之前,《道德经》虽然已经有了阿拉伯语译本,但它们都是从德语、英语或者法语转译的,由中文文本直接翻译,我是第一个译者。《道德经》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其写作手法辩证、玄妙,译文要做到‘信达雅’还是很有难度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发现《道德经》与埃及苏菲派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016年中埃文化年的举办让法尔贾尼对于埃中文化交流充满了期待。“文化年期间将举行包括埃中翻译工作室、埃中图书翻译出版在内的丰富的文化活动。两国文化交流的春天到了!”他表示,埃及与中国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两国间文化交流与对话一定能够结出更多更加绚丽的文明成果,“方向已经确定,道路也已铺就,今后就要靠两国的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了”。 法尔贾尼认为,在古代,一条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将埃中两个伟大的国家联系在了一起,两国关系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友好合作、互鉴交流的典范。当前,两国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新时代。“埃中文化合作的加强也为我个人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埃中两国合作机会的增多、合作机制的逐渐完善,我也同中国翻译家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目前,我正着手翻译《诗经》,将由我同中国两位翻译家共同完成”。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