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翻案須謹慎:古代筆記中那些『冤案』其實判對了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7 19:58|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2027| 評論: 1|來自: 國學網

摘要: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尤其是對古籍,國人總有一種納頭便拜的傾向,而且時間越古老,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權,字字是真理,句句有深意這是極其荒誕的事情。假如一個民 ...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尤其是對古籍,國人總有一種納頭便拜的傾向,而且時間越古老,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權,字字是真理,句句有深意這是極其荒誕的事情。假如一個民族的文化永遠是舊的勝過新的,那麼只能證明其已經喪失了進化和進步的能力。真正的讀書者,應以質疑為第一要義,尤其是中國史,恐怕要從墨寫的事跡中讀出血寫的真相,才算入得門去。

筆記也不例外。筆記由於是一種個人隨筆式的闡發,其中固然有為正史淹沒的真實,也有大量完全憑個人記憶感受、道聽途說的內容,需要考證和思辨,而在筆記中記敘的大量詭案,稍加思索,往往也不過是披着鬼神外衣的官民互欺,還有不少上了中國古代智慧故事集的名案,細細琢磨一番,也都覺得有可疑之處。

要人命的魚湯

馮夢龍的【智囊】家喻戶曉,裏面記載了上自先秦下迄明代的一千多則智慧故事。我小時候逛書攤,經常看到這部書的各種白話本,讀後覺得很有意思,那時只是照章接納,書上寫什麼就信什麼,但當了多年健康類媒體記者,尤其是創作推理小說之後,翻回頭去看這部書,其中有不少案件的審理和判決,都大有可以商榷之處。

比如察智一卷中記載了這樣兩個故事。

明成化年間,單縣有個種田的農夫,幹了半天農活,老婆帶了午飯來,農夫狼吞虎咽地吃完,突然倒下死了。農夫的父親和母親痛不欲生,懷疑兒媳婦在外面勾搭了別的男人,下毒謀害親夫,於是到官府告狀。官府無非是刑訊逼供,那婦人不勝棰楚,遂誣服。

恰好那段時間山東大旱,任山東按察司副使的許進,按照古人天人合一,旱必有冤的邏輯,開始在各地察訪,有無冤案,恨不得把監獄中的每個囚犯都覆審一遍。到了單縣,正好提審到農夫毒斃案中的媳婦,婦人大呼冤枉:夫婦相守一輩子,是每個人的願望,下毒殺人,那是需要何等周密的計劃,哪裏有在自家田地裏下手的呢?許進聽了,覺得言之有理,遂詢其所饋飲食及所經道路,那婦人說:我只做了普通的魚湯米飯,來的路上穿過一片荊花樹林,別的沒有什麼啊。許進於是重新買魚做飯,將那片荊花樹林上的荊花摘下,灑在湯飯裏,給豬狗吃,無不死者。於是婦人的冤屈得雪,即日大雨如注。

我們且先不說婦人說的那句夫婦相守一輩子,是每個人的願望是多麼的以偏概全,也不說下毒殺人固然可以策劃於密室,但未必不能行之于田野,從科學的角度談一個問題荊花和魚湯米飯摻合在一起,有那麼大的毒性嗎?

從中醫學的角度講,荊花有清熱涼血、祛風解毒的功效,是藥三分毒,既有藥性,必有毒性,但是遍查藥典,也找不出荊花能把人毒死的,可見其毒性極低。那麼,荊花與魚湯米飯配伍能成毒藥嗎?過去有過一個說法:魚蝦+果蔬=砒霜,因為魚蝦類食物所含有的五價砷,和果蔬中的維生素C混合可產生三氧化二砷(砒霜)。不過,作為曾經的健康媒體記者,我要清晰地告訴大家:這種毒藥的製造方法,需要耗費驚人數量的魚蝦和果蔬,真要想這麼毒死一個人,恐怕他還沒等毒死就已經被撐死了。

在這一案件中,魚湯米飯加荊花造成毒殺,是確鑿無疑的,因為用來試驗的豬狗也死掉了。問題是到底毒藥下在了哪裏,試驗中的魚湯米飯是許進讓手下人做的,應該不會有問題,那麼問題很可能出在荊花上。值得注意的是,那婦人在說到送飯所經道路時,刻意提到了荊花樹林,諸位讀者可以想一想,假如讓你們陳述一下去樓下的小賣部會經過哪裏,恐怕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下樓就到了啊,一種是詳細描述坐電梯,出樓門,穿過小區的健身場,走過自行車棚不會只描述一個場景吧。所以,單單提出荊花樹林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反而讓人懷疑,會不會是她將毒藥直接塗於樹上的荊花,然後摘幾片花瓣扔在了魚湯米飯裏,這樣等到官府審訊時,找準時機拋出環境有毒,就有了翻案的可能。

會吐絲的毒蠍

記載在察智一卷中的另一個故事:張昺審黃鱔也不大靠譜,說的是鉛山縣有個人平時很愛吃黃鱔,一天吃完老婆做的黃鱔後腹痛而死,官府把他老婆捉去審訊之後,雖然招供了毒殺親夫,但證據不足,只能把人先關押着。數年後,新任縣令張昺閱其牘,疑中鱔毒,於是招來一幫打魚的捉來很多黃鱔,放在水瓮中,有昂頭出水二三寸者,張昺感到很驚訝,就讓那個犯婦將這些出頭的黃鱔煮了給一些死刑犯吃,死刑犯吃後也喊叫肚子疼並死去,於是婦人被釋放回家了。

首先應該說明的是,黃鱔從水中昂出頭來,只能說明水中含氧量低、水質不好,並不能證明黃鱔有毒。即便是真的有毒,案發已經過去幾年了,此時的毒鱔絲毫不能代表彼時的黃鱔,也並無證據證明彼時毒死人的黃鱔也是昂頭出水的,換言之:這之間根本就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如果說未必有毒的黃鱔,經過一個女人的烹調,又毒死了幾個死刑犯,那麼問題恐怕還是出在這個女人的身上。想來在監獄關押了這麼多年,稍有薄財,也早就打通了許多關節,而張昺初來乍到,縣衙的廚子把食鹽換成砒霜,交給正在烹調的女人,未必有人能看得出吧。

清末魏息園寫的律學筆記【不用刑審判書】裏,有一則更加稀奇的案子:有個貨郎長年在外做小生意,這一天迴轉家中,他的媽媽十分高興,就囑咐兒媳婦殺雞燉了給兒子吃,正是夏天,一家人把餐桌擺在葡萄架下面,吃完飯沒多久,貨郎突然死去了。縣令聽說之後,懷疑貨郎長期不在家,其妻和什麼人有姦情,共謀殺夫,就把其妻抓來嚴刑拷打。其妻認罪,並供出了姦夫,然後雙雙被絞死。

當地人盛傳這是一起冤案,巡撫大人聽說了,就決定微服私訪,他裝作過路的客人來到貨郎家,聊起剛剛發生的這起案子,貨郎的媽媽長吁短嘆,說媳婦平時對自己很孝順,不相信她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巡撫又問,那天你們一起吃飯,有什麼是你兒子吃了,你們兩個女人都沒有吃的呢?老太太說:那一日我婆媳二人都吃素,所以我兒獨自吃掉了一隻燉雞。巡撫馬上去買了一隻雞,燉熟後放在葡萄架下,香噴噴的熱氣向上升起,沒多久,只見一縷細絲從葡萄架上落下,掉進了盛雞的盤子裏,把雞肉餵狗,狗當即死去。巡撫立刻讓人拆掉葡萄架,發現裏面有一隻毒蠍,那細絲就是毒蠍的唾液,有劇毒。推測當日蠍子聞到雞肉的香味,流了口水,結果口水落在雞肉上,把貨郎毒死了

巡撫為貨郎之妻平反昭雪,可是這位巡撫您能再不靠譜一點嗎?蠍子雖然有唾液腺,但其分泌的消化酶是為了分解食物用的,根本不會吐絲,咱能不把蜘蛛和蠶的專利技術硬安在蠍子頭上嗎?還有,這種絲居然有毒!蠍子的毒液主要集中在尾部毒腺上,即便是蜇人也是攻擊人的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怎麼可能通過消化系統置人死地?這樣毫無動物學常識的斷案居然也成了名案,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由此,貨郎其妻和姦夫因為殺人罪被處死,到底是不是一起冤案,恐怕還無法下結論吧!

背黑鍋的蜥蜴

如果說上面這些冤案,細一琢磨都可能平反錯了,那麼記載在清代筆記【清稗類鈔】中的一起鄭州殺夫奇案,則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初判判對了的案子。

鄭州有個人娶了個老婆,兩口子感情很好。這一年岳母去世了,婦以母喪奔家,一去就是三個月。丈夫急了,屢次派人去催促老婆早點回家,而派去的人見不到其妻,只見妻子的弟弟,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藉口告訴來人:我姐姐暫時回不去。

又過了一個多月,這人實在是覺得妻子在娘家的時間太長了,親自去接她回來。妻子不得已,只好離開娘家,臨行前,婦與弟竊竊私語,若甚依戀者,丈夫感到十分驚疑,回到家以後,以婦與其弟私語事告家人,家裏人一時間都感到費解。

沒過多久,妻子的弟弟突然派人送來了一碗湯羹給姐夫喝,某啜之,越日而斃。家人一看,頓時一片喧譁,懷疑其妻和弟弟有私情,弟弟在湯羹裏下毒,殺害了姐夫,鳴之官,拘婦及弟問之,堅不承,一頓大刑伺候,倆人招認了,被判處擇日問斬。

正在這時,新的縣令上任了,他說此案證據不足,需要覆審。升堂之後,縣令問那個妻子:你丈夫臨死前,家裏有什麼異樣的地方嗎?妻子搖搖頭,縣令又問:那碗湯羹是拿來就直接吃了呢,還是先放在什麼地方了?妻子說:先放在廚房裏面了。縣令又問:廚房裏面有什麼毒物嗎?

【清稗類鈔】記敘到這裏,用了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詞彙婦頓悟!頓悟過來的妻子乃泣涕而言,說廚房裏面有很多蜥蜴,夫中其毒也,縣令立刻派人去她的家中,勘查一下廚房,並開棺驗屍,果然在屍體上找到了兩條小蜥蜴,給這個妻子平反昭雪。

從縣令的審訊過程來看,句句話都像是給那個妻子指路,幫她頓悟,讓人不能不猜疑娘家人給新縣令使了銀子。更加荒唐可笑的是,這位縣令顯然是看多了古書,才被錯誤的知識誤導,讓五毒之一的蜥蜴來背這個黑鍋。須知,在世界已知的6000多種蜥蜴中,只有極少幾種是有毒的,而且都分佈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很多人比較熟悉科莫多巨蜥,覺得其模樣可怖,一定是毒蜥蜴,其實動物界對此一直抱有爭議,很多學者認為科莫多巨蜥那不是有毒,而是髒,成天不刷牙,又愛吃腐肉,口腔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咬人後容易導致感染死亡。至於咱們最常見的蜥蜴目動物壁虎,傳說中被列入五毒,實在是冤枉了它,莫說兩隻壁虎,就是壁虎們跑到廚房開年會,也不會調製出有毒的湯羹。所以,真正的兇手,恐怕還是那位和弟弟有着不明不白關係的妻子吧。

此一篇敘詭筆記,專門講了那些很可能初判是正確、覆審反倒判錯了的冤案,用今天的知識水準去給古人挑刺兒,想來也有幾分苛刻,那麼換個角度說,非要要求現在的人從古書裏為一切現實問題找真理、找正解,是不是更加荒誕和可笑呢?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16-3-8 19:21
這篇文章的邏輯也不夠慎密啊

查看全部評論(1)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