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陳原 過清明在詩歌中徜徉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6-4-7 14:37| 發布者: 懋基| 查看: 1621| 評論: 0|原作者: 陳原|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今年的清明節,我忽然發現,詩格外的火。   網上,殷之光、方明、王剛,這些名家朗誦的名篇,令人心潮起伏;『清明節,母親在喊我』,作為『春天讀詩』的第一個視頻,余光中的名句令人一次次動容;【面朝大海 ...

  今年的清明節,我忽然發現,詩格外的火。

  網上,殷之光、方明、王剛,這些名家朗誦的名篇,令人心潮起伏;『清明節,母親在喊我』,作為『春天讀詩』的第一個視頻,余光中的名句令人一次次動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這首不朽之作,有朗誦、有解讀,自開春以來,反覆傳播不絕。同學、同行組成的微信圈,用格律詩彼此唱和,將我們帶進多少難忘的歲月。短信往來,借詩傳情的也不少,有的朋友早就因此獲得了『手機詩人』的美譽。最近,我還應遠在四川的熟人之邀,加入了一個『群聊』,進去一瞧,原來聊友們身在天南海北,互不相識,卻一概以詩對答。

  以詩緬懷先烈、悼念故人、詠景抒情,在清明節里,可以說,成了流行的文化,當然,反過來也為清明節增添了文化的內涵,讓掃墓、踏青,不再單調、不再那麼沒文化。

  十幾年前,多少人感喟詩歌在衰落。在一個浮躁的環境裡,大概最先被淘汰的就是詩了。寫小說、寫劇本、寫音樂,連過去『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歌詞,都可以賺錢,唯獨寫詩是絕對賺不了錢的。既然賺不了錢,當然也就變得冷冷清清。

  其實,詩的動力從來不源自市場,而是亙古不變的人情。只要有人情在,詩就永遠不會沉寂。仍以清明節為例:

  清明,這是個祭奠追思的日子,自古便有諸多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更是千古傳唱。每遇清明,我們用什麼來寄託哀思呢,說來說去,詩才是最佳選擇。而自從有了網絡,網上祭奠迅速普及,在無數的紀念帖子中,詩的感染力沉鬱且震撼。

  清明節氣,春意正濃,春天是抒發情懷的好時光,蘇軾就吟唱過:『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如今,清明節是假日,踏青、賞春已經成為旅遊大潮,一路上,見到盎然的春意,只要胸有點墨,誰不詩興大發?

  近些年,詩歌在復甦,復甦不在專業詩人里,而在眾人的心中。或許他們沒有結集,但U盤裡早已車載斗量;或許他們沒有付梓,但在自媒體的年代,一點擊便是發表;或許他們沒有成名,但詩與書法、國畫一樣,本來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怡情養性的所在,是私人的事情。

  我國曾經是詩的大國,詩的歷史悠久,只要有點文化底子,誰不作詩?詩,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也是個人情感的宣洩渠道,作詩,幾乎伴隨着文化人的一生。大多數人都不會因寫詩而成名,也沒有人想着靠寫詩維持生計。今天,人人都識文斷字,在這樣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最需要恢復的傳統就是詩書畫,這些,曾經都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回首前塵,每次歷史轉折關頭、文化振興肇始,詩最有底蘊,也最具號召力。

  書法正在普及,是個場合就可以看見有人在那裡當眾潑墨揮毫;繪畫,在各種老年、少兒培訓班的教育下,也不再是極少數人的事情。而詩歌,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既可以不花錢,也無需上培訓班,自古都是自學成才,不成才也無所謂,求其舒心而已。至於偏愛新體,還是鍾情格律,那完全因個人情趣而定。

  無比發達的網絡,詩的位置應該更重。古往今來的佳什名篇,經過視頻和多媒體製作,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誦,有條件有魅力成為網絡文化的重頭。詩的字數可以很短,所以,多少見解都不妨凝聚在短短的幾行之中,在以簡取勝的網絡文化里,以詩為帖、以詩為微信,比那些直白的發泄更有情有力。

  文學是文化的中心,詩是文學的核心,一個詩歌被發揚光大的時代,文化才有無限的希望。世界如此,中國也如此。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