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读陈祖武教授〖中国学案史〗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6-9-15 00:10| 發佈者: 懋基| 查看: 2275|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读陈祖武教授〖中国学案史〗黄朴民陈壁生华夏自晚清之后,治法百弊丛生,政教之学因之败亡。民国之初,学制重建,于是学术范式变换,四部之书,成为七科之学。本来,中国学问重于合,多指 ...

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读陈祖武教授〖中国学案史〗

黄朴民陈壁生

华夏自晚清之后,治法百弊丛生,政教之学因之败亡。民国之初,学制重建,于是学术范式变换,四部之书,成为七科之学。本来,中国学问重于合,多指向身心性命,典章制度。而西方现代学术重于分,多以某一角度对思想学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分别之眼光,看待和合之学问,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对传统学术进行条缕化的分析,但一方面也导致学术之全体大用被肢解在不同的学科之中。尤其是从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之后,学界主流,皆把四部之书对象化为材料,以西方学科研究之。延续至今,『学科化』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传统学术不言而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当代学人普遍失去整全性的认识经典、阅读经典的能力。与此相应的是,现代学术分科把各种传统的写作体裁都打散,纳入新的视野之中。例如学案,便不是被当做学案来研究,而是被当做毫无系统的材料汇编。其结果,是只见材料,不见编者。而陈祖武教授的〖中国学案史〗,便是回到中国自身学术传统,对学案这一学术体裁进行整全性研究的尝试。

『学案』是古代重要的著述体裁。在华夏学术系统中,有意识地进行自觉的学术总结,殆有三次。第一次是战国秦汉时期,诸子之书,多有述评他家别派的篇章,如〖庄子〗中的〖天下篇〗,〖荀子〗中的〖非十二子〗,〖韩非子〗中的〖显学篇〗等,王遽常〖诸子学派要诠〗已综述其要。第二次是『学案』体的兴起,自朱熹〖伊洛渊源录〗开其端,至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成其规模,绵延不绝。第三次是现代学科中的『哲学史』,『思想史』,这种思想总结方式仍然是今天的主流。

其中,战国诸子的学术总结,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认识战国思想的重要材料。而『学案』体,则被纳入不同学科之中,例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乃哲学史的材料,〖国朝汉学师承记〗、〖汉学商兑〗是清代学术史的材料。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是把学案当学案,而是把学案当其他学科的材料进行研究。这样的『外在式』的研究有一个重大的弊端:学案本来体现的是编撰者个人的思想,却被当成了机械罗列的材料汇总。

但事实上,时势有古今之别,学术亦有古今之异。古人编书与今人不同。现代学术讲究所谓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求研究者置身事外,对研究对象一视同仁。而古代学术研究,不管是战国诸子的学术总结,还是宋明以后的学案书写,目的皆不在所谓客观研究,而在于通过对前人行迹思想的编撰,或明其学派源流,证成己说,如朱熹编〖伊洛渊源录〗;或保存文明,弘扬政教,如黄宗羲编〖明儒学案〗;或张其派别,排斥它家,如方东树编〖汉学商兑〗。所以,他们对材料的取舍、篇章的安排、按语的表述,无不煞费苦心。细绎诸种学案,无不见其深意在焉。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首推周敦颐,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首自阎若璩,皆见作者之苦心孤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总结,都重新描述当时所见的学术图景,表达作者、编者的思想立场,乃至政教意图。如果不对编者本身的思想有充分的认识,便不可能理解材料本身。因此,『学案』体的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即在于理解编撰者的苦心孤诣与微言大义,以此探究编撰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教材式的浮掠光影。

〖中国学案史〗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伊洛渊源录〗直至徐世昌〖清儒学案〗做了全景式的鸟瞰。其写法多仿〖四库提要〗,即描述一部学案的作者生平,学案内容,编撰过程等方面。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是把学案这一体裁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用现代学科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科式的探讨。所以,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学案体书写的来龙去脉。

例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一书,表面上是编撰道学家的行状遗事,与专门讨论思想的书完全不同。如果分散地看,它只是如〖宋史·道学传〗一样的道学家传记著作。〖四库全书〗也把它列入史部传记类。作为理学大师,朱子不会毫无用心地编撰这么一部史学传记。有宋一代,五经之学一变而为四书之学,在经学的脉路中,如何为道学争取一席正统之地,实为朱熹的首要问题。在理论上,朱熹把周孔之经,抽象为『周公孔孟之道』,从而抛开汉唐解经之学,直接将道统嫁接到北宋诸子之上。因此,他必须对北宋理学进行天地重整,整顿出一条明确的思想源流,才能构建道学统绪。朱熹不是采取思想论述的方式,而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对道学家们行事轨迹的描述,整理出一个新传统的传承体系。在〖中国学案史〗中,作者看到,宋代面临着新的『一道德而同风俗』,而当时的思想论争中,『究竟是以荆公新学还是程氏道学来「一道德、同风俗」,这一问题始终未获解决』。而朱熹编〖伊洛渊源录〗,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描述了朱熹写作〖伊洛渊源录〗的背景、动机和过程,并指出:『自〖伊洛渊源录〗出,通过对二程学说承传源流的梳理,在宋代学术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周敦颐为宗主,二程为中坚,张载、邵雍为羽翼的道学统绪。』事实上,〖伊洛渊源录〗的出现,在学术史上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正如〖四库提要〗所云,『盖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自此书始。』后来的〖宋史·道学传〗沿袭着朱熹的思路,将『道学』从『儒林』中分出来,于是道学的系统,终于在经学脉络中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不只是学案研究,对其他的中国经典研究,也不止需要一种分科式的主题整理,同时需要整全式的系统研究。这也就是我们提倡『国学』的理由。只有在整体性的『国学』视野之中,才能窥见大至整个文明,小至某部经典的全体大用。陈祖武教授〖中国学案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正在于此。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