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医院的专家来家门口出诊,路费负担就没有那么重了。』家住云南省昆明郊县的林老伯查出了胃部疾病,经申请,县中医院从省中医院请来专家会诊,目前老人恢复较好。 林老伯能够接受省中医院专家的会诊,得益于2015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发布的〖[wiki]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wiki]〗,其中明确,允许临床、口腔和中医类别医师多点执业。以前如果医生私自外出看病,往往被称为『走穴』,『过去私自「走穴」违规违法,如今有了政策,在法规上、安全行医上都有了保障,我们心里也更踏实了。』为林老伯治疗的张医生说,自己也是政策的受益者。 多方受益,政策带来更多『甜头』 中医多点执业是指中医于有效注册期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定期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旨在实现盘活资源、稳步推动优质医师资源纵向和横向合理流动的政策目标。从事多点执业的医师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同一专业工作满5年,且最近连续两个周期的医师定期考核无不合格记录。 和以往不同,此次新政将过去要求由『取得第一执业地点的书面同意』,改为『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即向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不再需要就职医院的审批即可开展多点执业,同时取消医师多点执业医疗机构的数量限制。 对比国家层面政策,浙江、云南等地的改革力度更大。 浙江省实施的中医多点执业新政明确,降低中医医师多点执业的准入条件,同时还提出探索中医医师自由执业。对于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重点或紧缺专业医技人员,允许其在浙江省内任一医疗机构内执业,无需办理医师多点执业登记手续。从多点执业到『自由执业』,实际上跨度并不小。 以云南省〖[wiki]昆明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wiki]〗为例,允许以中医医师为核心,组建医疗技术团队多点执业。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鼓励有资质中医医师为核心,与护理、医技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医疗团队,开展团队多点执业。 虽然全国很多地区都已开展中医多点执业的探索,但有些偏远地区群众还是无法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福利。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的基层中医刘立红坦言,现在县级几乎没有多点执业,但基层确实需要资深中医来进行指导,中医『师带徒』传承,让中医多点执业产生更多效益,『这对培养基层中医人才十分有利,不仅居民受益,我们也能跟师学习。如果基层医生的水平提高了,今后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乡亲们不用再跑到大城市求医了。』 跨地域的多点执业同样能盘活医疗资源,加速不同诊疗理念和诊疗技术在地域间的流动。近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吴中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李智、武警部队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彭宝淦『组团』在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成立工作室。将北京名医优质资源引入盐城,服务当地百姓的同时,助推盐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利益博弈,改革之路困难重重 这项多方受益的政策,如今却难以大范围落地。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健康保健中心的针灸师侯献兵表示,虽然现在政策允许中医多点执业,但是身边还是没有什么中医真正去实践,『主要压力还是来自于单位管理层,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大家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在他看来,还是应多多鼓励支持多点执业,让人才更好地流通起来,充分发挥中医的价值。 侯献兵的想法是众多中医的一个缩影,想让中医多点执业真正落地开花,确实困难重重。归结原因,主要是公立中医院缺乏积极性,在人事管理、考核、社保养老等配套措施上不尽完善;其中涉及到的编制和行政级别,是目前中医多点执业最大的障碍。 『中医是单位人,中医院要负责医生的养老退休、医疗责任,要是跑到别的地方多点执业,对医院某种意义上也是种损失。』一位三甲中医院的负责人说。 与公立医院管理者不同,大多中医师对多点执业持支持态度。『只要是对医患双方都有利的事情,无论阻力多大,我们都要坚持。』侯献兵说。 『只要中医院没有取消编制问题,中医多点执业都不可能成为主流。只有打破行政级别和人事编制,让医生能够自由流动,医生身份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身份过渡,通过与医院签订合同,确立权责,才能保障多点执业的顺利开展。』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骆斌表示。对于如何规范合理地进行多点执业,他指出,中医依靠个人技能进行诊疗,尤其适合开展多点执业,应该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人才流通,更是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开展多点执业需要规范合理的制度进行保障,应避免『一刀切』,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做到局部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才是关键。『中医医院方面还是应该全面考量,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让中医多点执业有章可循,最根本的是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优质中医医疗服务。』骆斌呼吁。 团队探索,推进效益最大化 随着中医多点执业的推开,团队应运而生,医生执业方式由独立变为团体,组建起中医医生集团。两三个中医就可以团体执业,共享彼此收入、共同承担损失、共享设施设备,形成同进共退的中医执业团队。 2016年,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3月16日,张强作为中国首家专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将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落户深圳。 目前,国内的医生集团大多采用医生-医院-合作伙伴的模式与医院开展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医生集团不属于任何一家医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与多家医院签约,并有自己的客服和回访团队。 作为新生事物,医生集团的发展前景也喜忧参半。虽然有的医生集团不断发展,但是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医院领导者由于资金、认知度等问题,对这一新生事物仍抱有怀疑的态度。 『有时我们去跟医院院长谈合作时会遭到拒绝,甚至误以为我们别有目的,所以现在我们和医院签订协议时,很注意明确将履行的职责和利益分配,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 一位刚刚成立自己医生集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些中医医生集团内,有的中医还未完全离开体制内医院,只是在单位工作之余,参加『医生集团』的执业;有的则全部离开了体制,靠自己的能力获取收入。 『医生集团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我们进行的一个探索,能否成功,还要看基层医院配合及群众接受程度。』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也许我们的探索能够倒逼政策机制的完善,最终使多方受益,希望医生集团能够成为中医多点执业者的温暖港湾。』 (责任编辑:朱蕗鋆)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