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平心論 我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多個春秋,受我的父親蒲輔周的影響,對中醫有着極為深厚的感情。目前中醫面臨的問題使我憂心忡忡,後繼乏人乏術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 我的家鄉四川省梓潼縣,號稱『中醫之鄉』,但是在縣以下,現在幾乎找不到純操中醫業務的了,醫生治病多用西藥,兼用一點中藥,這些人對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都不甚了了。在縣級中醫院,能以中醫理論指導臨床者也是鳳毛麟角。 近幾年,接觸北京的青年中醫,看到基層的中醫狀況,感到中醫的路越走越窄,中醫力量在萎縮,真正技術過硬、能挑重擔的中醫越來越少。 中醫的路為何越走越窄 這些年來,政府為振興中醫也做了不少工作,可是為什麼會有如此結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那麼,導致中醫隊伍離心、萎縮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把中醫今天的困難局面歸結為中醫教育的失敗,我個人認為中醫教育的問題相當嚴重,但根本的原因卻不在教育。由於教育是為社會需求服務,按市場經濟的規律就是『以銷定產』,而不是『以產定銷』,經濟是基礎,在現行政策下,中醫不能創造很多的經濟效益,在這裏經濟槓桿就起到無形的調節作用,由於市場——醫院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已經轉向更多的需求中西醫結合——實質上是西醫為主,因此決定了教育的方向轉為以西醫為主。 對於現代人,中醫理論難以理解,學好中醫不比學好西醫省力,而且學成後難以見到經濟效益,造成學習中醫的學生轉而重視學習西醫基礎,從而變成一個開中藥的西醫,造成中醫從業人員素質的下降以致流失。 按照中醫自身的規律發展中醫 醫療技術賣不上價,醫療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這樣的政策嚴重影響了臨床中醫的積極性,並且危及到中醫的生存。在收費中體現臨床醫生的勞動價值,對中醫顯得更為重要。 以前流行這樣一句話:『不知道是草,用得好是寶。』沒有了好的中醫,再好的中藥也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發展中藥產業而不注重真正的中醫的培養,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廢醫存藥,久而久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醫的經驗最後體現就是一張處方,一個醫生也許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畢生的精力才能真正研究出療效較好的處方,用於臨床可以收到很大的社會效益。可是個人得到的卻微乎其微,這極大地挫傷了真正潛心研究中醫者的積極性,造成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的東西大行其道。認定有真才實學的醫生,給予相應的社會承認及適當的經濟上的鼓勵,這樣才能有助於中醫人才的培養以及學術進步,而惟學歷論、惟科研論,忽視中醫臨床能力的評價,只能多出一些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已。這種導向無疑對中醫隊伍的損害是巨大的。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臨床醫生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把臨床醫生的點滴經驗集中起來,再在有條件的院校加以整理、提高、升華,再用於指導實踐,這樣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這些年來,為了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投入與產出是不相應的,這與某種程度上違背中醫發展規律有很大的關係,中醫不同於其他現代科學,很難用發展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發展中醫。有人形容現在用西醫的規矩來管理中醫,就像讓神父來管和尚一樣。中醫來源於民間,是個體診療,應當在具備執業資格的情況下鼓勵用純中醫的方法個體開業,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有利於在實踐中發展中醫。 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療效,一切有利於中醫保持臨床療效的行為均應得到鼓勵,如師徒傳承制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培養中醫人才,在臨床安全有效的基礎上,允許中醫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製藥,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等等。 學習經典要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中醫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無數實踐證明中醫是科學的。然而中醫發展卻十分緩慢,癥結在哪裏呢? 我個人認為,中醫側重於個人的經驗積累,理論比較宏觀,學派之間交流不夠,是一種小生產的形式。中醫發展中應當打破學派間的門戶之見,加強交流,並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辨證論治是中醫最根本又是最直接的認證方法,但是在臨床中遇到無證可辨時,適當參考現代醫學的檢驗數據可以幫助認病,提高療效。 如果還是一味強調純、傳統,再在故紙堆裏找老祖宗的隻言片語,將會被遠遠地甩在後面。不是說不遵經,相反要重視經典。應當以學習經典的原則精神為主,更要與臨床實踐結合。即一切的理論學習、發展必須以能夠為臨床服務、提高臨床療效為惟一的目的。 內經之所以能夠成為中醫經典,是因為吸收了當時的哲學、天文、地理、曆法、物候……各個學科最先進的理論,從而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從【內經】、【傷寒】到民國,中醫的理論都在不斷地充實、發展。有些醫家如葉天士、吳鞠通不是曾經也被指責背離了【內經】、【傷寒】,而今的結論如何?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中醫也應當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發展。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平心論』,作者/蒲志孝,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