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寒食、冬至,在古代被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过去的寒食节活动很多,一是『禁火』,这项制度至少从周代就开始了,官员敲着木铎提醒人们不许烧火,只能吃寒食节的前一天备好的食物;二是郊游,有踏青、荡秋千、宴饮、打球、吟诗等;三是扫墓。寒食节最后一天是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来驱恶除邪。官员们也要过寒食节、清明节,也要回家扫墓,于是朝廷就只能放假,记载显示唐代先是放假四天,后来增加到五天,再后来增加到七天,宋代也有七天假期,所以近年来清明放假是有先例的。 寒食和清明的一切风俗,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历代民间传说故事,都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 晋文公,名重耳,是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春秋霸主,开创晋国霸业持续了150多年。他也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早年因『骊姬之乱』逃亡19年,流浪过8个国家。直到西元前636年重耳才在秦穆公派兵护送下,杀掉晋怀公即位为晋文公。关于晋文公的记载很多。比如『退避三舍』『宾至如归』的成语都与他相关。晋文公成功回国后,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见于〖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之事,这件事还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录入〖古文观止〗中,篇名为『介子推不言禄』。大意是,因为介子推没有前去邀功,晋文公赏赐时竟然把曾在危难时刻『割股奉君』的他给忘掉了,但介子推毫无怨言,同母亲一起到『绵上』隐居,直到死去。后来晋文公想起来,急忙找他但没有找到,于是就把『绵上』这块地方作为封地给了介子推,并『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后来晋国又分成韩国、赵国、魏国三个国家,疆域面积除山西、河南外还有河北的南半部、内蒙古、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使得介子推封于『绵上』的故事在以上地区广为流传。 在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文公赏从之者,未及子推,推遂隐。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由此可推知,『绵上山中』必有山,就是『绵山』,『介山』是它的另一名称,既然是介子推的山,名叫『介山』顺理成章。介休的绵山现在名气最大,但还有两处,一处在万荣,仅限于传说;一处在翼城。翼城这座山才是与介子推有关的『绵上』或『绵山』。 介休市的『绵山』为什么不是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绵上』?晋国史上西元前569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左传〗记载,这一年,居住在吕梁山和晋中的戎狄民族首领派使者来到晋国,通过晋国的大臣魏绛献给晋悼公老虎皮和豹子皮,以求两国和好。晋悼公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建议讲和,『我德则睦』,远近都可得安宁。晋悼公接受了这一建议,派魏绛负责此事。和戎成功,使晋国无后顾之忧,可专心对付强大的秦楚。也是从这一年起,晋国的疆域才过了灵石口以北,到达晋中。这就是『魏绛和戎』的故事。晋悼公是晋文公的五世孙,就是说晋文公当时不可能将位于灵石口以北的介休『绵山』封给介子推。 介休,在晋国时为邬县,秦统一中国后改为界休县,西晋才称介休县。界休改为介休,是为了从简,到西晋时『介休』已经约定俗成,并不是因为介子推的原因。 因为考古,经常路过翼城西北的小绵山,它俗称覆釜山,最高峰海拔876米,山底海拔765米,向南逐渐递减,为南北两三公里的高亢地带,当为『绵上』,其西过晋水(今名滏河)有北赵西周晋侯墓地和春秋早期羊舍墓地,后者相当于晋侯一级;东南有西周晚期沿用到东周的古城,有人推测是晋国都城『故绛』,晋文公应该在这座古城址里处理朝政,介子推开始也住在这里。按照『晋世家』说的介子推跑到绵上山中、晋文公环绕绵上山中封给介子推,首推小绵山。 现在流传的介子推焚身而死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庄子〗『盗跖』篇中,到了汉代逐渐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西汉刘向所编的〖新序〗『节士』篇中介子推就被烧死了。到了东汉时蔡邕的〖琴操〗又添加了介子推抱着树木烧死的情景,晋文公感到悲痛不已,流着眼泪,命令人民五月五日,不得点火。这就与周代以来就有的『禁火』制度联系了起来。由上可见,介子推的形象是遵循着越往后越丰满的规律而传播和写作的。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诗人卢象的这首诗表明,至少在唐朝时,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已经有模有样。北宋天僖元年(西元1017年)宋真宗追封介子推为洁惠侯,使『火烧绵山』的故事再次声名远播。元代剧作家平阳(临汾)人狄君厚创作的元杂剧〖火烧介子推〗,使这个故事借助戏剧的形式迅速流传。到了明代冯梦龙改编的〖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介子推守志焚绵上 太叔带怙宠入宫中』,将〖左传〗〖庄子〗〖左传集解〗关于晋文公与介子推之事,结合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介子推母子俩被烧死后,晋文公大为伤心,命人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祭祀,并将绵山改为介山,以此来记住他在这件事上的过错。后世在绵上设县,就是介休县。以后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便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样就完成了介休的绵山就是介子推长眠之地,以及寒食节的所有故事。 古代晋文公出言必信、退避三舍、知错就改,介子推忠贞高洁、不言俸禄的美德,通过禁火的寒食节,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传说终究是传说,古人的附庸风雅、望文生义也会与历史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气背后的追本溯源更为有趣。 (作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教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