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赏花。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洛阳老城丽景门夜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4月21日,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圆满落幕。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主题深入探讨,满怀对中国古都文化保护、传承的期待,为洛阳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保护、传承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也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古都文化力量』、提供了『古都文化智慧』。 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洛阳声音』 『我多次来到中国,第一次到洛阳,牡丹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罗马第三大学教授埃尔玛·诺迪说。 围绕着『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主题,国内外专家在『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国际合作』『世界文明视野下的博物馆功能定位与发展』两个分论坛里,就弘扬古都文化、博物馆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了开放的、充分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洛阳始终是中国古都研究的重点之一,她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强调。和他一样,国内外专家对洛阳古都的历史地位和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生动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同时,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古都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对洛阳也极具借鉴意义。 论坛上还发表了〖世界古都论坛洛阳宣言〗,新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传递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都文化遗产的『洛阳声音』。各方将推进世界古都论坛常态化,携手应对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古都文化遗产的成果转化。 古都文化互鉴的『洛阳故事』 从20世纪50年代,洛阳市在城市建设中『避开老城建新城』,到8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市建设必须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的文物保护模式,天子驾六、回洛仓、曹休墓等一大批重要文物遗迹得以保护、重生。 日前,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抓紧对主城楼一层楼顶进行混凝土浇筑、对西阙楼二层钢架结构吊装。站在高处观望,这座由城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已具雏形,正等待涅槃重生。 洛阳还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五大都城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与西安、杭州等城市发展思路不谋而合。西安市按照『规划一张蓝图、保护一把尺子』的要求,以最严格的标准和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推动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有序协调、交相辉映;杭州市历时多年打磨出台〖临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对重要遗址、重点区域统一保护利用,严格限定旧城改造中建筑的高度、形式、体量、风格。 和洛阳一样,罗马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大量的文化遗址。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代表埃尔玛·诺迪分享了罗马的成功经验——用细节展示古都文化魅力,通过重点打造一个或几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运用3D投影等科技手段,帮助游客短时间内更好地体会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古都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都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延续古都城市文脉的『洛阳魅力』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古香古色的洛邑古城每天游客爆满。来自山西的游客张素青是一名退休教师,喜欢文学和历史。他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有无数的故事曾在洛阳上演。但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多在书本中或埋藏于地下,像洛邑古城这样的园区,让古都洛阳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体现了洛阳的文化品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去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支持洛阳延续城市文脉,拿出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博物馆之都建设,就是实现洛阳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之一。4月10日,『畅游博物馆之都』启动仪式举行,洛阳市从48家博物馆中精心筛选、谋划推出了10条博物馆之都精品旅游线路,邀请各界宾朋参观,感受千年古都韵味。『现在外地朋友来洛阳旅游,除了龙门、牡丹,许多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也是我们经常推荐的去处。』洛阳市民关文慧说,种类众多的博物馆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新地标,隆起了洛阳的文化脊梁。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朱艳艳)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