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偶像,而鲁迅则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旗帜。谁才真正代表中国?这个问题切中对中国文化再发展思考的要害――如何将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衔接?我们究竟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哪一面?
――陈思和 汉文化要复兴,就必须顺应时代自我更新。如果可以从传统汉文化中提炼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元素,依然可以被当今大部分国人,甚至外国人所接受。 ――陈方正 不少学者总是更热衷于研究古代的中国,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曾是个超级大国。但别忘了,鲁迅所代表的现代文化也是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柯马丁 “孔子学院”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窗口,从8年前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起,至今,全世界已有105个国家相继设立了孔子学院及其分支办学点,越来越多的老外主动学习汉语,渴望深度了解中国。 近几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仿佛遇到了瓶颈,老外在这里只能学到识汉字、包饺子、打太极等中国文化的皮毛部分,在许多人心中,孔子学院甚至等同于一所“汉语培训机构”。是认识偏差,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进?抑或是在对自我的文化认识中存在误区?孔子学院怎样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近日,在复旦大学“价值与意义:中华文明的再认识”的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文/广州日报记者 贺涵甫图/资料图片 定位之惑 孔子学院成“汉语培训所” 肩负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增进世界对中国了解的使命,如今,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105个国家扎根。相关资料显示,孔子学院推出的许多中国文化普及的课程,已经可以涵盖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年龄层。 “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只用了8年时间”,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表示,“但也应该看到,这8年来,孔子学院除了在数量上不断刷新纪录,在教学质量和创新上却鲜有突破。” 许琳认为,出现类似发展瓶颈的主要问题是对孔子学院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如今,建设孔子学院的目的和8年前还能一样吗?” 8年前,当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时,它的主要课程是“教老外识几个汉字”、“读些中国名著”,但到今天,孔子学院还在将这些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大部分外国人来说,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有机会去切身感受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不少老外读完孔子学院,就直接选择到中国做老师或者翻译。学习汉语逐渐成为他们避免失业的一条途径,而并非我们原本所想象的那样,因为推崇中国的文化才学习汉语。”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就认为,大多数外国人只是将汉语当做一种谋生的工具。 教学之惑 只教会老外包饺子没意义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里,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教老外怎么打太极,怎么包饺子,但收效甚微,老外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认同度并没有多大的提高”,陈思和认为,对老外来说,即便会包饺子,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饺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对此,作为孔子学院项目的主管领导之一,许琳也表示赞同,“孔子学院要从单纯的汉语教学中走出来,在文化、法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加强与西方的交流,争取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 据悉,早在几年前,有不少孔子学院除了教汉语,已经开始尝试用新的教学方式上课。在波兰,克拉夫孔子学院近年来通过组织一系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春节庆典”、“中国诗歌吟赏会”以及“中国文化影像展”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波兰当地居民前往孔子学院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来源:广州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