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文学艺术的现状、困境以及未来,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 文学艺术的繁荣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但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却并未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衬,面临着繁而不荣的尴尬境况。对此,过去数年间,文艺界内部、媒体平台以及普通文艺爱好者都在围绕有关问题展开广泛讨论,试图寻找到一个有利发展的路径。 辽宁省是文学艺术大省,拥有较强的创作队伍,创作数量逐年递增,但是,距离真正的文学艺术强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使辽宁文艺评论界更密切地关注当下的文艺发展动态?如何有效地介入辽宁文艺实践?辽宁文艺界人士一直在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 2011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期间,由辽宁省文联和大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2011・辽宁文艺论坛”在辽阳召开,省内20多位文艺评论家出席。论坛的宗旨十分明确,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究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向。研讨期间,与会学者深入分析了当下文学艺术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明确提出文学艺术应当成为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文艺应如何作为要建立与生命相连的艺术话语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的文艺应如何作为? ” “2011・辽宁文艺论坛”主题是“新历史起点的艺术走向”。论坛意在深入新形势下的文艺实践,对当下文艺尤其是辽宁文艺的走向进行探索。辽宁文艺评论界一直在思考,文艺如何才能“化人养心”,富于感染力;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如何才能贴近生命、滋养心灵,从而使文学艺术成为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发挥出文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起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重任。为了从不同角度阐释和解读,论坛设计了8个题目供与会学者讨论,分别是:当下艺术的社会学、文化学话语批判;反思观念艺术的流行与现状;对艺术观念的重寻与回归;回归中国传统文脉――让文艺抒发性灵;艺术如何才能富于感染力;艺术 “化人养心”、“美育代宗教”、“审美教育”的意义与可能;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中国人的精神生存等。 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说:“我们对当下艺术言说的现状有一个判断,现在,在文艺评论领域,工具主义话语盛行,消费主义话语盛行,唯独缺少艺术自身的话语,很多评论距离人的生命、生存非常远。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想深入探讨一个话题――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厘清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人的精神生存的关系。这一问题也是艺术最根本的问题。 ”他提出,艺术就是生命运动本身,艺术关注的是个体生命,艺术应该落实和回归到一个个具体真实的个人,“今天,艺术拯救人的心灵的功能被淹没了。艺术需要关注的是生命内在的挣扎,要尊重多面、多变的生命,尊重生命纠结中的痛苦和困惑。因此,艺术是神圣而充满生命感的,是痛的,不是仅仅逗人笑的娱乐工具。 ”面对当下的艺术现状,只有建立起艺术的生命话语,让艺术与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相连接,艺术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来源:辽宁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