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好奇去敲打、觸摸。 泡沫塑料的牌坊。 露出的泡沫。 團市委解釋:因市民遊客多愛在此拍照留念所以未拆除 東園門樓位於廣州越秀南路與東園橫路交界,本月初風光落成,白天遊人不絕,卻因外表破損而露出真顏:夾板作框架,泡沫製成外衣和雕塑。 正版文物位於仿製品的50米外,保存完好,建築精細度比新品爲佳,但因藏身深巷民居之間,一直鮮爲人知。據悉,新建的東園門樓確爲原東園正門的高仿版,屬臨時建築。專家認爲『仿製品有損文物尊嚴』。 師生拍照留念不知『真偽』 新建的東園門樓位於廣州越秀南路與東園橫路交界處,緊鄰團一大廣場,據悉於今月初建成,距今不過20天,是爲紀念團一大召開90周年而建。然而近日卻有市民向媒體報料稱:此門樓實爲金玉其外的泡沫製品。 記者在昨日午後到訪發現,門樓各色古香,黃磚撐起方形巨柱,白色飾邊次第飄出,魚、獅、麒麟等各式浮雕點綴其間。抬頭可見正上方的一塊麻石門碑,行楷陰刻『東園』二字,上款『宣統庚戌(1910年)冬月』,下款『鄰水李准書』。 在簇新艷麗的門樓下,前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昨天下午2時這裡更迎來一批特意前來的客人――廣州某技術職中的30位師生,團一大廣場和東園門樓正是他們特地從芳村趕來的目的地。師生們圍著門樓,一邊觀賞一邊交流,並紛紛拿起手機或相機拍照留念。是否知道眼前門樓的來歷和真偽?答案全是『不知道』。 夾板作框架外披泡沫衣 轉至東園門樓南側,便見離地80厘米的立柱上,有一塊巴掌大的缺口,這一損傷的橫截面讓記者得以窺見門樓的材質結構:建築的外面是一層厚約1.5厘米的泡沫,泡沫往裡是層層夾板,敲打有聲,並伴隨震動,證明內部至少呈部分中空狀。由於夾板結構尚完整,難以確認夾板之內是否還有其他固定物。 記者環繞門樓一圈,發現外表面滿布手指印和手甲痕,多在齊胸高度,明顯是人爲所致。記者稍微用力便可在柱上留下『指模』。躍起敲打雕刻和飾邊,基本確定同爲泡沫所造。 如此結構支撐起高約10米,寬達10多米的巨大門樓,狂風暴雨之下的安全性難免成疑。可細心觀察門樓兩側,便能發現細細的鐵絲橫空而出,各自綁緊路旁的大樹樹幹,作爲固定之用。 專家:『仿製品』傳遞錯誤信息 『這有損文物的尊嚴。』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表示,拋開泡沫等材料因素,即使高度仿真,單從尊重文物的角度而言,在距離現有文物50米外再造仿製品,也會向公眾傳遞錯誤信息。湯國華認爲,文物講究真實性,如果要在特定位置安放裝飾用建築,也應依照特定風格作重新設計,『完全照抄實在不妥。』 遺蹟僅存門樓和一棵樹 廣州市團委此前在接受市內某媒體採訪時曾作出解釋:新建的東園門樓確爲原東園正門的高仿版,一爲美化環境,二爲配合建團90周年的慶祝活動。作爲臨時建築,該門樓不排除在日後拆除,如今因市民遊客多愛在此拍照留念,所以未有進一步拆改動作。 經過一番查找,記者昨日下午找到『正版』東園門樓,其距離泡沫複製品僅50米。這座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挹翠路33號的內街之中,外觀保存完好,建築精細度比新品爲好,且內設梯級房間,呈現著宣統年間中西合璧風格門樓的結構式樣。真古董精緻但遭塵封,全因藏身深巷民居之間。 記者翻查文獻資料發現,該門樓原爲清末廣州著名園林之一的『東園』的正門,坐北朝南,中西合璧風格,紅磚砌築,六柱五間,總面闊15米。 東園始建於清末,是當時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的花園別墅。民國初年一度改爲遊樂場。史料記載:1926年11月6日,帝國主義收買反動分子縱火焚毀東園,僅存一座門樓和『紅樓』前的一棵大樹。1978年,東園門樓被公布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