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结束后,开幕式继续进行,由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阎步克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吴滔教授和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赵晓力教授分别做报告,展示他们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推广通识教育的经验。阎步克教授在报告中展示了他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在自身历史系的专业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具有历史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分析历史事件,以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吴滔教授则以“传承与创新:双重编码课程的设置及其实践”为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报告,将他在中山大学开设的历史地理课程作为双重编码课程,给历史系和非历史专业的同学开课的经验进行了陈述,并且详细分析了不同专业同学在双重编码课程中的表现,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目前通识教育在大学的实际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紧张关系、通识教育和大类招生的关系等。他认为应该走出“通识教育即是对兴趣的补充”这样的观念误区,应当将院系的主干基础课设为通识课,一方面既保证了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的可能性和便利性。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赵晓力教授则以“通识课中的听说读写四个能力的培养”为题进行报告,以他在清华大学开设“桑德尔《正义》导修课”的经验为例,认为目前通识教育在大学中存在着选课、助教、师资、定位以及自然学科的缺乏等问题,而学生真正需要的,则是通识课中真正经历从阅读文本、听课、小班讨论到提交作业的完整过程,从而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几位老师的经验之谈都生动翔实而深刻,现场学员在互动环节的反馈也非常踊跃,学员中的学生、老师、教务人员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问,无论是学生自己的期望和经验,还是教学中的困惑、教务操作中的困境等,都提出了通识教育目前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可能途径。上午12时,第五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开幕式圆满结束。 本届讲习班邀请甘阳、张旭东、陈来、吴飞、吴增定五位教授分别讲解中外经典,与授课配套的每晚进行的小班讨论,是讲习班独有的教学模式。为期五天的讲习班共吸纳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通识课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约 260人参加,是一次推进与提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