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传统的重视要从教育开始。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几乎没有哪一个是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 在10月30日结束的“机遇与挑战: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推进国学教育方面的积极意义。
本次研讨会在与即将启用的国学馆相邻的新图书馆进行,陈鼓应教授说:“看到作为实体存在的人大国学院我着实是吃了一惊,从国学院学术刊物的质量上,我们可以看出人大对国学、对学术的重视――这里有的不仅仅是大楼。”
“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中文系协办,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共聚一堂,研讨国学前沿课题。
自2005年成立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坚持“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髓、培养国学人才和建设和谐社会为职责,努力在传承本国固有的悠久学术与教育传统、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几年来,国学院在构建国学教育的学科体系、探索国学教育的创新机制、打造国学教育的学术成果等方面已见成效,也为开展正规国学教育和科研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
“重建国学的体系、概念是当务之急,国学的重振事关价值与文化系统的重建,而这又事关国家、民族的命脉,世界各国皆是如此。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必然要根植于传统。”台湾大学中文系郑吉雄教授强调,“人大国学院的建立是十分有意义的举措。”
由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所引发,国学论争被媒体称为2005年的文化风向标。几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把国学热导向可持续发展,必须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制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晨阳教授对“国学热”在总体上持赞成态度,同时也指出:“在‘国学热’的大环境下难免有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不然就完全泡沫化了。作为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要引导这个潮流向正规的、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学者提供有实质性研究的贡献。”
成立之初,人大国学院面临着重建理念、方法、队伍、学科的探索,也被寄予了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希望。
对此,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夏含夷教授深表赞同:“我感觉中国的学科分得太细,比如中文系、历史系、考古系等等,研究周易的专家可以不做《诗经》,研究《诗经》的专家可以不做两汉文学。我觉得国学院有这样一个可能,就是把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学家都‘装到一个篮子里’。如果我们一直坚持下去,也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会造就一个很圆满的国学。”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笑敢教授认为,国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又是一种新生事物。作为现代学科研究的国学与弘扬国学、挖掘其现代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任务。他建议,一方面,要做好作为现代学科存在的纯学术领域的发展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思考如何使国学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国学对于现代社会应当产生何种助益,以及如何达成这种助益。
郑吉雄教授建议,发展国学,要促进两岸合作,共同维系民族文化之命脉;加速旧材料与新理论的结合,前者是根基,后者则能够给予新的解释;积极建立东西方的接轨,既要吸收西方观念,更要说清国学概念,如此方能把国学推广到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010年6月,国学院2004级首届毕业生以全校名列第一的就业率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同学们即将去往工作岗位和海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深造,纪宝成校长勉励说,“修齐治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这对同学们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希望几十年之后,国学院毕业生能够有优秀的人才出现。
“我们如果真的要发展国学的话,王道还是要回到学术研究本身。”郑吉雄教授提出,“就是要让国学从学术的基础出发,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真正的人文研究,而不是把‘用’的观念放在前面,学生毕业以后他们自然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出去。”
对于推进国学教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柯马丁教授认为:“任何国家都有这样的义务,就是给自己国家的年轻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育,包括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个很重要。但是要真正提高教育的质量,这个教育就必须包括批评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历史。”
对于国学院未来的发展,李晨阳教授充满信心:“现在办国学院是很有必要的做法,利要大于弊。把国学院慢慢地办起来,培养出有比较深厚、广泛基础的学生,相信再过一两代以后,中国整个学界的国学基础就完全建立起来了。这样看来,大家应该对国学有更多的信心,有更多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