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章先生说话呱啦松脆,语速快而犀利,他对鲁迅的感情,还常常使人感到他是“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的。这一切也许与他是绍兴人有关,喜欢喝酒,喜欢看武侠小说,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自从他不断地生病住院,身边的学生和朋友们都自觉寂寞不少,好在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新著》已告出版。
主编,主编,切勿主而不编
“章培恒先生十多年前被查出患前列腺癌后,几进几出医院。3个星期前他再次住进华山医院。5日上午,章先生意识清醒时重申了遗嘱,强调不开追悼会,不搞任何形式的追悼活动。6日下午章先生进入弥留状态,至7日凌晨去世。”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回忆了章培恒先生最后的一段日子,章培恒重病期间从未停止工作,除修订《中国文学史新著》外,他与陈思和在《复旦学报》上,就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和古今文学流变等问题,以专栏形式展开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讨论,今年第三期还发表章先生与学生共同撰写的论文《<玉台新咏>撰人讨论的几个遗留问题》。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主编,主编,主而不编”的顺口溜。但章先生治学编书,却始终秉持着对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有丝毫马虎的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回忆了章培恒教授在主编《中国文学史》时的一个细节。有一次,章先生打电话给王水照教授,向他借阅日本学者森濑寿三关于唐诗考论的书,为的是搞清楚李白的《静夜思》中究竟是“床前明月光”还是“床前看月光”,究竟是“举头望明月”还是“举头望山月”。原来,森濑寿三对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有非常清楚的考证,章先生在论及此诗时不忘找到原始出处。
敢于坚持与流行观点大相径庭的主见
章培恒学术贡献奖的价值,还鲜明地体现在对影响甚大的流行观点的纠偏上。20多年前他撰文《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李自成>》,据说是大陆学者对金庸武侠小说给予高度评价的第一篇论文。当时有人泼他冷水说,“你说金庸写得比姚雪垠好?姚雪垠可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地位很高,而金庸的小说可不入流!”但章培恒坚持认为:“一个文学作品能够做到自娱娱人,那已经是相当好了。娱人可以有不同的层次,觉得好看好玩是一种,写得惊心动魄也是一种。”
章培恒对昆曲的传承也有着与流行观点大相径庭的主见。当下,昆曲创新改革之风甚健,一些创新实验剧目遍地开花。对此,章培恒颇不以为然。据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回忆,她曾与章培恒就昆曲的创新问题进行过一次深入的长谈。章培恒先生坚持认为包括昆曲在内的一些古代文化是不能随便改的,“因为,昆曲是靠人传的,你东改西改,改到后来昆曲真正的传统就没有了……汤显祖明清两代就出了这么一个,现代人的教养跟汤显祖那时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填得出比他们漂亮的词?”
直言不讳,不喜欢繁文缛节
章培恒一生景仰鲁迅先生,有人甚至觉得他的性格也颇有些类似于鲁迅,爱憎分明,直言不讳。文革时,他因执拗的脾气而受牵连,但直到他去世,刚烈的性格一直没有变。
章先生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喜欢繁文缛节,但他对待自己的恩师却是另外一种做法。中文系已故教授许道明先生在回忆章培恒和他的恩师蒋天枢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蒋天枢先生的高足章培恒教授算来已是当今沪上学术大腕了。一天,章先生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间完事后,他照例陪送老师回家。途中来了一场大雨,车到宿舍大门,遍地清湿,而蒋先生脚上套的却是家常的布鞋。学生背老师,是章先生的最初提议,自然被蒋先生坚拒。那年章先生的年岁好像也已直逼花甲,安全第一嘛,弄不好两个老头,一老一小跌成一团,终究不是好玩的。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松爽地进了大门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黑夜里穿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的身后。”这种老派师生间的关系,在现在确乎已经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