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叶嘉莹 诗让人心不死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1-4-29 00:00|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122| 評論: 0|原作者: 朱虹|來自: 人民网-《人民日报》

摘要: 2011 年 3 月,叶嘉莹于南开大学的家中。    核心阅读   叶嘉莹投注精力最多的是教书, 87 岁了,还在带博士、硕士;叶嘉莹最爱的是中国古典诗词,至今还在为传承中华 ...

20113月,叶嘉莹于南开大学的家中。

  核心阅读

  叶嘉莹投注精力最多的是教书,87岁了,还在带博士、硕士;叶嘉莹最爱的是中国古典诗词,至今还在为传承中华吟诵而努力着。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是先生最生动的画像。

  叶嘉莹位于南开大学的家,是一间普通的两居室,除了一整面墙的书,几乎没有什么装饰。采访叶嘉莹,想连续提出两个问题都是很困难的事。来访者很多,门铃和电话交错响起,她始终耐心接听,常常露出孩童样清澈的笑容,让人不敢相信她已87岁高龄。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批重大招标项目的立项结果正式公布。由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领衔投标的“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最终获准立项,经费资助达60万元。

  近日,这个项目在南开大学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叶嘉莹现场吟诵了《离骚》及唐诗宋词名句,演绎了这种与现代人的朗诵与阅读不同的传统诵读方式。“抢救、整理与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传承中华吟诵。”叶嘉莹说。

  吟诵本身即是古诗词文音律美的享受,用传统的方法吟诵,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因此人们称吟诵为“美读”。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听过吟诵,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吟诵。322日起,叶嘉莹在南开大学连续举行三场关于中华吟诵传统的讲座,容纳数百人的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场场爆满。听先生讲课,是难得的享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化在她的灵魂里,随口而出的经典诗词,恰到好处地将细微奥妙的情感,深邃隽永的汉语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一刻,听者能和她一样忘记现在,真正体会到她常说的:诗的好处,你是终生受用的。

  叶嘉莹认为,与西方诗歌的起源不同,中国的传统诗歌以内心的感动为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带着强大的感动力量。每个人心中都是有诗的,诗的最大作用是让人心不死。正像古人说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诗是诗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体现,你读诗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叶嘉莹说。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开始教她背诵古诗,她至今记得小时候听父母吟诵诗词,那种抑扬顿挫的声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6岁时,叶嘉莹开始学习人生第一本教材《论语》,这一册典籍在日后对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良好的幼学渊源,让叶嘉莹格外看重幼儿的古典文化教育。

  叶嘉莹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1979年,叶嘉莹回国讲学的申请得到批准,她自费回国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讲课。她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高枝》的诗:“高枝珍重护芳菲,未信当时作计非。忍待千年盼终发,忽惊万点竟飘飞。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诗中表达了延续古典文化精神的愿望。

  在叶嘉莹看来,诗词是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真实的思想,最真切的情感表露,这种思想和情感比大道理更重要。她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对大自然和人世都有一份关怀。

  叶嘉莹如今带了五个博士研究生和两个硕士研究生,她每年在南开大学工作半年,其间给学生们上课。“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作为先生的学生,“对她的感情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更是师生间关于古典文化的心灵交汇和透过诗词感受的共鸣。”博士生熊烨说。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叶嘉莹都是繁忙的,她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找一个小房间,尽情读书,那才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享受时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