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学者批刘心武续红楼:结局生硬不应“死光光”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1-3-23 00:00| 發佈者: 偷月| 查看: 1439| 評論: 0|原作者: 李培、刘思宇、肖央|來自: 南方日报

摘要: 顶着巨大争议的《刘心武续红楼梦》终于面世出街。上周六,刘心武亮相北京,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与读者见面并进行签售。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他对媒体记者的发问只字不答,却对读者提出的几个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

顶着巨大争议的《刘心武续红楼梦》终于面世出街。上周六,刘心武亮相北京,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与读者见面并进行签售。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他对媒体记者的发问只字不答,却对读者提出的几个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纷争越多、微词越多,刘心武选择的姿态越是低调。他如此解释续写的原因:“这是个人行为,我退休以后的爱好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阅读《红楼梦》前80回的参考资料。”而他也拒绝了几乎所有媒体的电话采访。

  面对这次续写,网友、专家各自有何看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专家,他们分别从美学、文学和红学三个角度审视刘心武的此次续写。

反响平平

广州购书中心一周仅售百本

  《刘心武续红楼梦》在豆瓣网上反响平平,只获得了5.1分的中差评。甚至有网友表示还没看书,就给了一颗星的差评:“既然在本书的评论中,有人还没看就毅然打了五星,那么我还没看就毅然打一星也并无不妥,毕竟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

  更有网友表示:“看了几页很失望,他(刘心武)其实没有很好地研究红楼梦……他的语言风格和曹雪芹相差甚远,描写人物呆板生硬,没有一点《红楼梦》的味道,白花了35元。”

  而在广州购书中心,这本首印号称百万册的新书摆放到了显眼的位置。但据广州购书中心的白主任介绍,《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从出版上市到现在一周时间内,在广州购书中心的销量只有100多本“这本书属于文学书籍,但不属于畅销书或是大众文学,因为读该书的人需要一定的文学基础,所以销量不会太大。”白主任说。

  质疑多多

  1

  续写结局太惨“白茫茫”变成“死光光”

  黛玉沉湖自尽、宝钗染病而亡、沦为下人的王熙凤不堪凌辱而死、宝玉沦为乞丐魂归天界……刘心武的续写《红楼梦》是一出彻底的悲剧。按照刘心武解释,他之所以续写,在于“高鹗续本严重背离曹雪芹的原意。”刘心武说:“曹雪芹自己在前80回里写出‘白骨累累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显然他要的是悲剧结局。但是高鹗让人物命运大逆转,最后基本是个喜剧的结局。”

  但有网友表示,刘心武虽然在叙述情节上反转了高鹗版本的结尾,但叙述上如同流水账,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生硬。“让我诧异的是宝钗的死法,竟在一章之中,薛氏全家死绝,想来刘氏也真真到了江郎才尽的时候。不独宝钗,其实书中所写十二钗之终局,无不草草。”

  清华大学红楼梦协会成员赵嫠怠氨剧有两种,或死或散,也许不那么强调死会好些。”还有读者提出,刘心武续本“光在宝玉、湘云身上下功夫,凤姐、宝钗犹如死人,连话都没说几句。而且,只写贾家,丢了甄家。忘了原著中‘贾事将尽,真事显露’的评语。”

  2

  语言没有美感诗句只有打油诗水准

  “高鹗的续书没有痕迹,叙述语言、人物性格和谈吐都能一以贯之,刘心武先生的续本,读来却令人错愕。”读过《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前两回,中国作协会员李俊虎在媒体上撰文指出,刘心武模仿的古小说语感“文的生硬,白的随意,没有美感。”

  一位网友更是发表这样的读后感:“没有诗歌,就算后来贾府垮了,公子小姐没心思写诗,也不至于少到这个地步,寥寥几首都是打油诗水平,小儿科得很,不如没有。至于其他文体比如曲赋更是阙如。”

  周汝昌说《红楼梦》最厉害处是“一笔多用”和“多笔一用”。原著中曹雪芹语言的绝妙就在于,作者讲述洋洋洒洒一大家族生活,却有条不紊全无凌乱伧寒。但相比之下,有网友提出刘心武版本的不足“看刘续本,只会有一个个静止画面的印象,无法连动起来。写人物也是只能一笔一用,捡起这个丢了那个。穿插了些很俗气的笔法,如借旁人一问一答来解释说明元妃之死,这是很笨拙可笑的法子,智竭的表现,让我想起很三流的旧小说做法。”

  对此,刘心武也毫不避讳,他坦言在续写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模仿“曹体”上“我是个现代人,在语言上无法比拟古人。”

  看看刘心武笔下的“黛玉之死”

  “他是花,却不是凡间之花”

  那黛玉站在塘边,望那天上月,望那水中月,良久,转过身,从容解下腰上那嵌有青金闪绿翡翠的玉带,将其挂在岸边矮林的树枝上。那是一片木芙蓉的林子,芙蓉花胀得正圆。他不愿让人们把他当作又一个失踪的人,他用玉带林中挂,告诉人们他是从这个水域里消失的。他再转过身子,对着水。那水塘一侧并无栏杆护板,塘水是渐远渐深。他一步步走拢水边,又从容的一步步走进水中。越往里面走,他身子变得越轻。他对自己是林黛玉渐渐淡忘。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本是绛珠仙草。他是花,却不是凡间之花。凡间的落花掉到水中,终究会随水流出园子,堕入沟渠。他是花魂,是凡间的诗女林黛玉,正飘升到天上,成为不朽的魂魄。圆月望着那塘中奇景。一个绝美的女子,一步步沉塘。先是水没过脚面。次后没过双膝,风把他身上的月云轻纱披风吹成上扬的云朵。当水没到他腰上时,忽然他的身体化为烟化为雾,所有穿戴并那月云纱披风全都绵软的脱落到水里,林黛玉的肉身没有了,绛珠仙子一边往天界飘升一边朝人间留恋的眷顾,那水塘渐渐成为一杯酒,那大观园渐渐成为一簇花,那人间渐渐成为一片缥缈的刺绣缮要知端的,下回分解。

  刘作:第八十六回 暖画破碎藕榭改妆 冷月荡漾绛珠归天(节选)

◎专家观点

红学家:曾扬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美学家: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评论家: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1.续写结局很生硬

  曾扬华“白茫茫”指的是贾府败落

  高鹗的后40回续得不好,悲得不彻底。按照曹雪芹的前80回,《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大悲剧。而高鹗很多地方写得不好,不符合曹的原意,人物性格歪曲。像高鹗写探春后来回来,按照曹雪芹的意思,探春是不可能回来的。根据曹雪芹的本意,宝玉必须出家,这点高鹗处理得较好,但宝玉出家被他写成像要出远门的干部,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这点就不对了,这说明高鹗的思想还是很庸俗的。但高鹗有的人物写得还是很好,像宝钗、迎春的性格,还有一些细节,如贾府抄家那一回就写得很好。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应该是个悲剧,但至于结局如何,黛玉怎么死的,宝钗怎么死的,问题都不大,关键是这个悲剧的过程。“白茫茫”指的是贾府败落了,但不一定要像刘心武写的“死光光”,人物命运的改变、家道的败落也是一种悲剧。

  潘知常:悲剧有很多种表现方式

  刘心武用文学写作的方式来续写《红楼梦》的这种方式是应该批评的,因为方向不对,所以不会成功。但他对于《红楼梦》故事、人物结局方面的推断还是大致正确的。

  《红楼梦》的出现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很伟大的创新,包括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思考,是前所未有的,而高鹗的续书以“兰桂齐芳”作为大团圆结局,就从《红楼梦》的思想高度上完全又退了回去,对于理解《红楼梦》是一种障碍。刘心武要更改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他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作出更符合原著的推论。

  刘心武所安排的主要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也说得通。但是对于宝钗染病而死的安排,这是他个人看法,我觉得还可以商榷。按照曹雪芹的暗示,黛玉是一定先死的,然后才是宝玉娶宝钗,后来因为两人不合,宝玉弃宝钗而去,转向了湘云。宝玉与湘云应该是没有死的,而宝钗死没死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宝钗最终独守空闺,反而更能表达一种生活的残酷。

  可能有些人把“白茫茫”理解成了“死光光”,但如果写他们苟且偷生会更凸显悲剧。其实悲剧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没有对错,具体到《红楼梦》的人物悲剧上,问题在于曹雪芹是如何安排的,这个就很难准确猜测。

  谢有顺:全然推翻高鹗值得商榷

  刘心武全然推翻高鹗的结局的做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觉得高鹗的续写有其特殊性,甚至这后四十回未必就像人们所说的只是个人的“续写”。我认为高鹗很有可能事先了解或参照了曹雪芹原作结局的“模子”,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丰满与修饰,是曹雪芹原始想法的延续,而不是完全的个人想象。因为在后四十回中,还是看得出很多“神来之笔”的,例如后四十回安排宝玉读书、考试,结合当时的家族背景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宝玉的一种策略,而不是本质的改变。

  有人可能认为高鹗的结局太过于“大团圆”而违背了曹雪芹“悲剧”的原意,例如认为贾宝玉不应该变“乖”了,应该反叛。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过表浅,是一种理解上的错位。小说中的人物“实际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完全可能是矛盾的。后四十回里宝玉的屈服未必就是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平静,他未必是“乐于”屈服的,可能只是一种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作为家中的男丁,对家族的命运前途作出妥协屈服,因为他一定是感受到了个人对此的责任,而且适当妥协之后还是作出了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样安排才更真实合理,符合当时的语境,而不是人为的拔高。

  另外,很多人认为后面的情节不符合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暗示。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考虑:一部文学作品最开始的设计不一定会完全贯穿于创作的始终。而曹雪芹这样一个天才在创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是有一些灵活变化的,不可能按照最初的设想机械地进行。

  2.文本风格差太远

  潘知常:模仿古人语言风格不明智

  《红楼梦》那个时代毕竟距离我们已经有三四百年了,这一定是有时代语境的局限性的,就好像我们现代人完全没有办法想象古代人的晚上是什么情态,因为我们有了电灯,就不能理解烛火对于古代人的意义;我们也不能想象空间感对于古代人情感的折磨,因为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够完成空间的转换。所以为了续书而模仿我们不熟悉时代语境的语言风格是不明智的,这应该是刘心武学术热情过分膨胀而导致的结果,学者应该更理性更客观一些。

  曾扬华:语言上肯定没法和高鹗比

  尽管高鹗续写的版本有诸多不足,但高鹗在语言上应该来说是接得上的,现代的人跟那个时代差几百年,在语言上肯定没法和高鹗比。在用词、语言、风格、艺术创作上高鹗都很有特点,但高鹗没有把前80回读懂,人物性格在后40回都变了,像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都变化很大。当代人续经典名著,反映了一种情况,反映了作者对前80回的理解与评价,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但不可能写出曹雪芹的本意。就好比希腊的断臂维纳斯,就是一种残缺美,后人想了100多个方案来接她的断臂,但没有一个是对的。所以续写经典名著不可能续得好。

  谢有顺:读懂尚不容易更何况续写

  《红楼梦》是古白话文的一座高峰。现代人续写的主要困难在于时代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完全还原《红楼梦》的文本风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与刘心武个人的修养与造诣没有联系,只是语言的归宿只能是所属的那个时代。

  张爱玲曾经说过: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就不再能够读懂《红楼梦》了。这也终究是因为时代语境的巨大变化。要读懂《红楼梦》已经相当不容易,需要理解整部书的背景,包括经济、文化、政治;诗、词、歌、赋;还有当时人的意境与心情,而这一切都留在了那个时代的语境中。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读懂《红楼梦》尚且那么不容易,更何况续写。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