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前夕,记者来到 文化是舒乙最为关心的话题。他说:“《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献智献力。”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虽已古稀,仍在全国各地展开多项调研和考察,提出很多建议,他希望有更多学者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 舒乙认为,当下,学者在文艺评论和引导上有更多可为之处。舒乙举例说,一些大型晚会结束后,有一个观众投票,根据观众喜好选出节目优劣的环节,但鲜见专家点评。舒乙强调:“专家的评论视角往往和观众并不相同,专家的介入可以给公众提供另外一种思考方式,久而久之,将有利于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学者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舒乙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一方面缘于传承人的缺乏;但另一方面,如何在新时代环境下赋予它新的生命,则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同时,如何让群众了解,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是一个值得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舒乙说。上海市博物馆的做法让舒乙称赞不已,他介绍说,在一些展览期间,上海市博物馆经常会延期关门,因为馆长陈燮君发表在当地报纸上的优美通俗文章,让很多人慕“文”而来。舒乙强调:“这正说明,当学者面向群众、深入群众,文化的魅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人物素描:郭红松 本报记者 柳 霞)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